监测人员在渔船上对取样水进行技术处理。 (记者 黄凌/文 郑帅/摄)每年3月至9月是福州市沿海赤潮多发期,为了给沿海养殖户和渔民提前进行赤潮预警,年初以来,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赤潮监测项目组的工作人员已对连江黄岐半岛定海湾海域进行赤潮监测30多次。 据项目组负责人李正华介绍,赤潮属于自然灾害,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者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化的一种生态现象。有些赤潮生物会释放毒素,引起养殖鲍鱼大量死亡。一些大型赤潮生物常堵塞养殖鱼的鱼鳃组织,导致其窒息死亡。 国家海洋局在辽宁至海南的沿海区域设立了30多处赤潮监测点,其中福建省有8处。而设在盛产优质海产品的连江定海湾的赤潮监测点,由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承担监控工作。 昨日上午,记者跟随项目组的工作人员来到定海湾,出海体验赤潮监测全过程。 “定海湾的监测点有4处,其中1处靠近敖江出海口、1处靠近马祖岛。每个监测点都在不同的方向,可监测定海湾周边海域的海水状况。”李正华说,赤潮监测的项目包括海水PH值、盐度、溶解氧、叶绿素、浮游植物等。为了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度,工作人员必须在提取海水样本后,第一时间在船上进行预处理,然后赶回实验室作进一步的实验分析。有时候,他们在海上一待就是一天,回到实验室要加班到下半夜。在4月至6月的赤潮高发期,按照赤潮防控预案,他们还要加大监测密度,无论海况多么恶劣,一周至少2次来定海湾开展监测。 在6月上旬的一次赤潮监测中,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黄岐半岛出现小范围的米氏凯伦藻赤潮,提前发出预警,周边养殖户得以及时转移养殖鱼类,避免了损失。在此期间,监测人员连续奋战20多天,保证了全市的海洋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