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县,近年来新平县大力实施“农业稳县”发展战略,紧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将传统的稻田养鱼与打造生态旅游相结合,发挥独特优势,重新梳理规模化推进和生态、高产型发展新思路,让立体种养迸发新的生机,形成连片、标准化稻田养鱼的发展格局。
探索稻田养鱼发展新模式
“这些年人们越来越注重吃的安全性,稻田养鱼,稻谷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鱼吃落在水里的稻花,生态、绿色、环保,满足人们的需求。”新平县农业局水产工作站工作人员蒋洪芬说。
稻田养鱼在新平历史悠久,传统方法是直接将鱼投放田中,虽然实现了稻鱼互利共生,但效益不高。2001年,新平县在桂山街道凤凰社区革棚小组推广鱼凼的使用,并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每年稻谷和鱼的产量均有增长,稻田养鱼规模逐步扩大。2015年,新平县推广稻田养鱼面积达8500亩,亩均产鲜鱼25公斤,预计产鲜鱼220吨,实现渔业产值880万元。
新平县在发展稻田养鱼工作中,不断创新思路,探索新技术、新模式,在提升技术标准的同时与其他产业有机联动、协调发展,永久性鱼凼强势推出。砖混结构,更加保水、保温、保肥,增加水体利用率,鱼产量提高20%左右;一次性投入多年使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闲田期间,可以发挥小水窖功能。2011年,新平县农业局在革棚小组建设一片约50亩的永久性稻鱼工程,成为新平县稻田养鱼示范点,在该示范点带动作用下,稻田养鱼的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2015年,新平县建设永久性稻鱼工程130亩,分布于桂山街道革棚小组、戛洒镇曼里小组、扬武镇居拉里小组等。
同时,桂山街道革棚小组和新化乡甸末村结合水稻高产创建,开展绿色无公害生态种养,推广施用有机肥料、放鸭除草、使用黄蓝板和太阳能吸虫灯防治病虫害,在较为宽大的田埂上种植毛豆、金丝小枣和杨梅,形成稻、鱼、菜或稻、鱼、果立体生产模式,发挥一水多用、一田多效,提高稻田的生产效益。
稻田养鱼成为村民增收新亮点
“目前田里的鱼准备在明年春节销售,现在全部预订完了,销路不用愁。”
桂山街道革鹏小组村民马志说。
马志告诉记者,家里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可是对土地的利用率并不高,每年除种植一季水稻外,大部分时间都荒着。按照每亩300公斤稻谷计算,亩产值不到2000元。可是自从县里推广稻田养鱼后,收入增加了至少3倍左右。去年为满足市场需求,马志扩大种植面积,用27亩田发展稻田养鱼。每年养殖谷茬鱼两季,分别在中秋节和次年春节收获。就今年第一季看,水稻每亩328公斤,谷茬鱼每亩46公斤,第二季预计每亩谷茬鱼40公斤左右。对于价格,马志说,由于栽种的过程中不施化肥和农药,保证了稻谷的绿色、生态,因此虽然产量略微下降,但是价格却从原来的6元/公斤涨至16元/公斤,谷茬鱼价格普遍是50元/公斤,实现每亩增收3000多元,亩产值能达到7000元左右。“今年农业局免费提供鸭苗给我们,100只鸭子产蛋率最高达75%左右,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益。”马志说。
蒋洪芬表示,明年全县计划推广稻田养鱼1万亩,其中实施工程化高产养殖示范面积1000亩。同时,加大渔业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养殖农户的科技素质和管理水平,加强稻田养鱼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引进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开展稻田试验示范养殖,丰富养殖品种,提高养殖效益。
结合乡村旅游 树立稻田养鱼品牌
9月19日,在新平县革棚小组一片欢声笑语,来自昆明、红河的100多名自驾游客走进稻田,体验摸谷茬鱼、拉拔河、掼谷子的乐趣。云南航空观光旅行社、领航者国际自驾中心总经理王森表示,新平旅游产品丰富,在乡村旅游中开发一些有创意的农事体验活动,很有市场吸引力,可以让城里人对乡村有更深切的感受。如果把农事体验活动与新平的哀牢山、花腰傣、磨盘山等旅游产品串成一条线,充分挖掘当地的稻耕文化,完善服务设施,使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融合发展,是很有市场的。马志告诉记者,随着稻田养鱼的火热,自己开的菜馆也主打谷茬鱼,今年国庆期间,人数达1000多人次。
据了解,为了提高稻田养鱼项目养殖效益,增加农户收入,新平县尝试将革鹏小组稻田养鱼基地打造成为乡村体验游试点,丰富旅游产品。在宣传中突出生态和区位优势,吸引外地游客和城区游客前来进行节假日乡村游、周末亲子游,体验田边钓鱼、下田摸鱼、就地吃鱼的乐趣。加强部门联动协作,按照“星级农家乐”的标准,完善配套设施。努力将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使革棚的谷茬鱼真正成为村民的“致富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