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海鲜水产品批发分享 HAICHANINFO.COM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分享资讯 » 今日关注 » 正文

郭燕顺:清代奇勒尔部及其源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9-28 23:48:46    来源:海鲜美食    作者:海水产品    浏览次数:1147
导读

明末清初,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两代努力,除统一女真诸部,夺取明廷辽东都司,降服东海握集部、厄鲁特蒙古诸部外,还多次用兵黑龙江,招服黑龙江中下游沿江居住的使犬部。到1637年,黑龙江以北的索伦部,游

明末清初,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两代努力,除统一女真诸部,夺取明廷辽东都司,降服东海握集部(包括瓦尔喀、尔哈)、厄鲁特蒙古诸部外,还多次用兵黑江,招服黑龙江中下游沿江居住的使犬部。到1637年,黑龙江以北的索伦部,游猎于亨滚河、乌第河一带的使鹿部,也都向清廷纳贡称臣。从此以后直至19世纪中叶,沿黑龙江居住的索伦、赫哲、奇勒尔、费雅喀等部,一直是清朝东北边疆的子民。其中活动在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满江以东直至乌第河、亨滚河流域广大地域内的是奇勒尔部。

郭燕顺:清代奇勒尔部及其源流

黑龙江流域图

清廷收服奇勒尔部的最早时间是在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在旅顺之战后,派努山

“奉使黑龙江,收奇勒里国(即奇勒尔部)入版图。”①

从此,“奇勒尔”一称开始出现于清代文献,而在此以前,对这部人的习惯称呼为“使鹿部”。

“奇勒尔”是该部南边的邻族赫哲人对他们的称呼。赫哲人也称他们为“鄂伦春”。满洲人称他们为“奇勒尔”、“奇楞”,这很可能是从赫哲人那里借用的。

对分布在亨滚河流域的奇勒尔人,黑龙江口的费雅喀人(今苏联尼夫赫人),称之为“雷古”,鄂温克、鄂伦春、满珲人(今苏联乌尔奇人)称之为“涅吉达尔”,意思是“河边人”、“极边人”。在清代汉文文献中,这部人有时还写作“奇勒”、“奇列”、“奇里”、“齐凌”、“栖林”、“麒麟”。

清代文献有时还把“奇勒尔”与“鄂伦春”并用,谓

“鄂伦春一名奇勒尔”①。

此“奇勒尔”是作为“鄂伦春”的同义词使用的,类似泛称。这反映奇勒尔和鄂伦春的同源关系,说明奇勒尔过去曾经是鄂伦春的一支。但从专门记述吉林边民的档案上看,作为清朝三姓衙门管辖下的一部分臣民,“奇勒尔”是特指活动在牛满江以东至海地域内渔猎定居的女真人而言的。而对同样在这一地域内游猎,但居无定所的女真人,则仍称为“鄂伦春”④,更不消说黑龙江上游的鄂伦春了。

郭燕顺:清代奇勒尔部及其源流

鄂伦春(oroncin-驯鹿人)

清廷统一东北边疆地区后,废除了明廷在这里实行的卫所制度,但仍以原来血缘氏族和村寨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基层政权。清廷对

“混同江(黑龙江中下游)岸及海中大洲(库页岛)居住之赫哲、费雅喀、鄂伦春、奇勒尔,不编佐领”⑥,

而是利用他们原来的氏族、村寨组织,

“各设姓长、乡长,分户管辖”⑥,

“辖以三姓副都统,统以吉林将军”⑦。

清代这种氏族与村寨相结合的基层政权的建立,是清廷在东北边疆地区居民中进行编户,牢固地确立自己统治的结果。

清廷在统一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之后,立即开始对当地居民进行编户,中间历经顺治、康熙、雍正等朝,陆续将该地区的各族居民编入户籍,按户收取贡貂。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姓副都统衙门管下的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各族贡貂民户已达二千三百多个。根据康熙五十年(1711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为示“主上隆恩”,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三姓当局奏请将上述吉林边民额定为

“五十六姓,二千三百九十八户,每户纳貂皮一张”⑧,

“嗣后不再增加”⑨。

据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和同治等朝《三姓颁赏边民乌林数目清册》和《三姓收得边民贡貂清册》记载,在上述五十六姓中,奇勒尔部共有十二姓,户数波动在四百五十四户至四百六十七户之间,分住在四十八个村寨内,有姓长四名、乡长三十二名、子弟(贡貂差役)二十一七名,白人四百余名。

郭燕顺:清代奇勒尔部及其源流

库页岛费雅喀人旧照

根据乾隆五十六年三姓副都统衙门档册记载,参照有关中外文献,这十二姓奇勒尔人的基层政权组织、户数人口和村寨分布如下(以后各朝基本未变):

奇津姓

设姓长一、乡长四、子弟五,有白人五十五,计六十五户,每户平均按四人计算,约二百六十人。主要以打牲为业。分布在亨滚河上游支流都噶河畔,分别居住在三个同名都噶津(今苏联杜基,共二十七户)、道翁(十户)、虾吉(十二户)、两个同名都万(共十一户)和尼玉喀(五户)等八个噶珊内。这姓人即是《皇清职贡图》中所说的分布在亨滚河畔的“奇楞”的上源居民。

尔姓

设姓长一、乡长六、子弟六,有白人九十六,共一百零七户,约四百五十八人。分布在三个同名奇赫辰(共五十户)、东西郎阿(共三十一七户)、迪金(十五户)和图吉(五户)七个噶珊内。这些村寨主要分布在格林河畔⑧。

柴赛拉姓

设乡长一,白人十七,共十一户,约四十八人,居喜拉苏密噶珊,位置在德楞。

部尔哈勒姓

设姓长一、乡长六、子弟三,有白人五十七,共六十四户,约二百六十四人。分别居住在三个同名郭勒亨(位置在奇集湖稍上黑龙江北岸,共三十八户)、希拉卓(五户)、两个同名扎林(即扎伊,共二十一户)等六个噶珊内。这些寨分布在萨玛吉尔湖(埃沃龙湖)、格林河迤下的黑龙江沿岸。

珑奇尔姓

设乡长二,白人六,共八户,约三十二人。居乌苏里江支流和罗河畔两个同名噶勒丙阿(共八户)噶珊内。

哈勒滚姓

设乡长三、子弟一,白人二十九,共三十三户,约一百三十二人。居住在四个同名鄂罗索布果的噶珊内。这些村寨均在黑龙江下游北岸乌德尔湖畔。

乌迪尔姓

设乡长二,白人十六,共十八户,约七十二人。居于两个同名毕津的噶珊。这两个村寨位于乌德尔湖的一条支流毕津河畔。

阿雅玛喀姓

有子弟一,白人七,共八户,约三十二人。居阿雅玛噶珊。该村寨位于亨滚河支流伊穆河畔。

谟克托喜姓

有白人二,共二户,约八人。居谟克托喜噶珊,位置在乌德尔湖一带。

托罗谟科姓

设乡长一,有白人三,共四户,约十六人。全部居住在托罗谟科噶珊,位置在亨滚河上游。

乌德恩姓

设乡长一,白人三,共四户,约十六人,居萨木尼音噶珊。萨木尼是亨滚河下游的北岸支流。

奇勒尔姓

设姓长一、乡长六、子弟十一,有白人一百一十七人,共一百三十四户,约五百三十六人。分别住在两个同名锡克吉尔(共二十一户)、库噜(七户)、库勒布纳(二十一户)、奇穆尼音(七户)、都古兰(八户)、三个同名鲁叶尔(共二十一户)、亨滚(三户)、古勒(四户)、敦多尔官(十四户)、两个同名玉奇玛尔伯喜楞(共二十八户)等十四个噶珊内。这姓人的村寨主要分布在乌苏里江口、奇穆尼河、库噜河流域⑧。

按档案户数推算,当时奇勒尔人的人口总数约在一千八百以上。顺便指出,在19世纪中叶,和黑龙江流域其他民族一样,这十二姓奇勒尔人仍处在父系宗法氏族阶段。

郭燕顺:清代奇勒尔部及其源流

赫哲人

从清代档案和其他有关文献关于奇勒尔人村寨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有清一代,奇勒尔人大致分布在奇穆尼河、库噜河、喜鲁林河、博朗湖水系、萨玛吉尔湖、格林河沿岸、亨滚河、图古尔河流域和噶珊湖至宏格力河之间的黑龙江右岸。

清朝对包括奇勒尔人在内的吉林边民的招抚编户,是为了加强对这些边疆民族的统治。一经编入户籍,边民就必须向清廷交纳土贡——貂皮,履行臣民对政府的责任。“土贡即租税”。自汉唐以来,中国历朝都采取这种由边疆居民“任土所贡”的课税制度。清廷延续了这种制度,

“将赫哲费雅喀人等所贡貂皮纳入官赋之中”。

从受招抚时起,奇勒尔人即开始向清廷输贡。顺治、康熙以降各朝档案文献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康熙初年,规定奇勒尔等部三年一贡,在宁古塔交纳。康熙五十四年(1714年),改为一年一贡,地点改在黑龙江下游的普禄。从乾隆五十六年(1789年)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纳贡地点又改移在德楞。这是指分布在黑龙江下游的奇勒尔人而言的。至于分布在黑龙江中游以北地区的奇勒尔人,乾隆中期以前在宁古塔交纳,乾隆后期以降改在三姓交纳。嘉庆以后,为收取方便,又改在三姓迤下三百余里的下江卡伦,即宛里和屯卡伦。不过,这两地的奇勒尔人,仍有许多人迳赴三姓直接交纳。

由于分布地域和行政关系,有些奇勒尔姓氏在一起输纳土贡。比如,分布在黑龙江下游的赛马尔、柴塞拉、部尔哈勒诸姓经常和奇勒尔部大姓奇津一起贡貂;乌迪尔、哈勒滚、阿雅玛喀、谟克托喜、托罗谟科、乌德恩六姓则和另一个姓氏珑奇尔一起贡貂。而分布在黑龙江中游北岸支流奇穆尼河、库噜河和乌勒敏河一带的奇勒尔姓乌丁喀、龙坑和董坑诸分支则在一起贡貂。

对于边民的贡貂,清廷回赏丰厚的“乌林”。开始赏给成衣,后改为颁赏绸布衣料,还有其他日用什物。乌林,按宗女、姓长、乡长、子弟、白人五个不同等级,赏给不同数量。

吉林边民不事耕织,布匹奇缺,这些一年一度颁赏的缎、布,是他们遮体御寒的“要需之件”,其他日用什物,也是他们生活不可或缺之品。清廷对贡貂和颁赏乌林制度的不断调整和改进,说明清廷对吉林边疆居民的管辖日臻完善和有效。

此外,为了保持同自己亲族的特殊关系,嘉庆朝以前,清廷对吉林边民还实行联姻制度,即将皇室“宗女”(后由地方当局代购民女充之)下嫁边民。不管姓长、乡长抑是子弟、白人,只要备足聘礼,报呈皇帝钦准,皆可迎娶。据乾隆五十六年《三姓档》记载,当时有十名“萨尔罕锥”(宗女)生活在黑龙江中下游各部边民内。其中有六名,即占半数以上,分布在奇勒尔部内:奇津姓两名,赛马尔姓一名,部尔哈勒姓两名,奇勒尔姓一名。这一事实足可反映清廷同奇勒尔部的密切关系。

清廷对吉林边民实行招抚编户、贡貂和颁赏乌林以及联姻等特殊政策,表明清廷对加强其与吉林边民关系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它与这些血缘亲族的亲密程度。清廷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无非是要加强对东北边疆地区的统治,

“羁糜诸都,固我边陲也。”

郭燕顺:清代奇勒尔部及其源流

涅吉达尔人

明代文献记载,明前期,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以北地区的居民,有“女直野人”、“北山野人”和“居北海之南,大江之西……与乞列迷为邻”的“野人”。上述记载,指的是活动于黑龙江中下游东北近海地区的野人女真。因此,此处的,“北山”应指清代外兴安岭和横亘于格林河与亨滚河之间、亨滚河与乌第河之间的各条山脉,以及外兴安岭东北的朱格朱尔山脉。此处的“北海”,系指今鄂霍次克海,“大江”当指黑龙江下游近海段。

乞列迷即分布在黑龙江口一带的清代费雅喀人。上述女真人的分布四至,显然是鄂霍次克海之南、黑龙江口西北的乌第河和亨滚河流域广大地区。

前边提到,明清之交,清廷称黑龙江中下游以北地区的女真人为“奇勒里国”。关于该部的分布地域,文献清楚记载:

“自宁古塔东北行三千里,曰欺勒尔,滨大东海”⑧,

“奇楞在宁古塔东北二(按应为三)千余里亨滚河等处”。

17世纪俄文档案也曾记载,“阿姆贡(即亨滚河)通古斯人”居住在亨滚河、图古尔河等地。直至19世纪中叶,中外文献档案,都清楚记载奇勒尔人仍然分布在奇穆尼河、库噜河、格林河、亨滚河和图古尔河流域。因此,从分布地域上看,明代文献所记载的黑龙江中下游以北的“野人女真”与清代奇勒尔部是一致的。

郭燕顺:清代奇勒尔部及其源流

亨滚河(阿姆贡河)

明代文献还记载,女直野人,专于山区狩猎,

“北山野人……养鹿,乘以出入。水产海驴、海豹、海、海牛、海豹皮、殳(shū)角、魴须,以为异物。”⑨

这些记载表明,明代黑龙江中下游以北的野人女真以渔猎为生,还兼事海捕;在他们的生活中,曾经使用驯鹿作为驮载工具。这种森林狩猎文化特点,正是后来奇勒尔人经济活动的传统。清代官方文献就明确以“使鹿部”称黑龙江中下游以北地区的奇勒尔人,以别于黑龙江上游的使马鄂伦春。在早期清代文献中,“使鹿部”一称与“奇勒尔”一称并用。文献还清楚记载:“奇楞……以打牲为业。”

奇勒尔人的主要氏族之一纳习卿额里姓的老人讲,他们的祖先在久远以前

“乘鹿从鄂霍次克海阿扬以北的纳习河畔迁来”。

郭燕顺:清代奇勒尔部及其源流

亨滚河上游的奇勒尔人也讲,他们的祖先过去使鹿。这些传说与“北山野人乘鹿出入”的记载相合。奇勒尔人的打牲捕鱼,因分布地域不同,各有不同侧重。一般在奇穆尼河、库噜河、格林河和亨滚河上源山岳地带,动物资源丰富,那里的奇勒尔人以狩猎为主,捕鱼为副;而在江河下游,鱼产丰富,当地的奇勒尔人就以捕鱼为主,狩猎为副。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直至19世纪中叶,居住在亨滚河上游的奇勒尔人,除在居地渔猎外,还前至图古尔湾和其他沿海地区捕捉海兽。这就使我们对他们的先人“北山野人”的经济活动有了更加具体的,也弄清了该部人向明廷贡纳的“海豹皮、海骡皮、殳角、鲂须”的由来。从以上经济活动中可以看出,清代奇勒尔人与明代黑龙江中下游以北地区的“野人女真”是完全一致的。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再从氏族成分上看看黑龙江中下游以北地区的“野人女真”和奇勒尔人的关系。明代文献不乏关于东北边疆女真人的记载,但其特点是只记氏族部落头人名字,而不著其姓氏,因此难于查出其姓氏而与清代奇勒尔姓氏进行比较,进而确定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过,也有个别材料,可以间接证明明代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女真人就是清代奇勒尔人。比如,明永乐五年(1407年),明廷在亨滚河支流伊穆河设伊木河卫,女真头目朵多受任指挥之职。清代居住在这里的是阿雅玛喀姓奇勒尔人。阿雅玛喀这个姓氏由伊穆河这个地名得来。“阿雅玛喀”是该姓的满洲语拼写的汉字标音。在奇勒尔语(今涅吉达尔语)中,这个姓写作aImkan(阿伊穆堪)。该词显然由Im和kan两个词素构成。Im是伊穆河名,kan在奇勒尔语中意思是“族人、同族”,即同姓人。因此,aImkan的意思就是“居伊穆河姓人”。又如,康熙初年,奇勒地方纳习卿额里姓头目屡向清廷贡貂。而这一姓是奇勒尔人的一个大姓,世代居住在亨滚河上的亨滚噶珊。因此,这姓奇勒尔人当是明永乐五年与伊木河卫同时设立的阿古河(亨滚河)卫的女真人的后裔。俄国人侵入西伯利亚后,把操满洲语——通古斯语的各族人统称为“通古斯”,其中包括明代东北边疆的女真人。俄国人曾经记述了17世纪“阿姆贡通古斯人”,亦即亨滚河上的女真人乌迪尔、乌德恩、纳什喀吉尔(纳习卿额里)、乌尤姆堪(阿雅玛喀)、托罗谟科、谟克托喜等姓⑧。而这些姓氏正是清代奇勒尔的古老姓氏。因此,从氏族成分上看,清代奇勒尔人与明代这一地区的女真人也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明人所记载的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以北地区的“野人女真”,就是清代奇勒尔人的先世。

在清代,奇勒尔是黑龙江中下游成分复杂、分布地域最广、流动最大、变化最大的居民。从氏族成分上看,奇勒尔人主要由两部分人构成。一部分姓氏,如乌迪尔、乌德恩、珑奇尔、哈勒滚、部尔哈勒、柴塞拉等姓,久远以来就居住在乌德尔湖畔和黑龙江下游沿岸。他们以捕鱼为主,都是古老的本地氏族,属于奇勒尔人中的本地支。另一部分姓氏如奇津、阿雅玛喀、托罗谟科、谟克托喜、哈勒滚、赛马尔、奇勒尔等姓,则分别乌第河以北地区、牛满江和亨滚河上源。他们以狩猎为主,是这部人中的鄂伦春支。与鄂伦春人不同的是,这两部分人都过定居生活,都程度不同地处在从鄂伦春人的游猎经济形态,向黑龙江中下游沿岸居民以定居捕鱼为主的经济形态过渡之中。

整个清代,奇勒尔部都在缓慢移动。其主要方向是自牛满江以及该江以东黑龙江左岸各条支流的上源迁向黑龙江沿岸。但分布在亨滚河上,特别是该河中下游的奇勒尔人却基本未动。在这个过程中,从分迁过程、分布地域和发展变化上看,奇勒尔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集团,奇勒尔集团、赛马尔集团和涅吉达尔集团。

郭燕顺:清代奇勒尔部及其源流

鄂温克人

奇勒尔集团久居毕占河、奇穆尼河、库噜河、乌勒敏河一带⑧。他们的祖先主要黑龙江上游和亨滚河。这个集团有两个分支,一支亨滚河,居住在敦敦、托拉库、南信一带,另一支主要由黑龙江和库噜河、乌勒敏河上的多族群构成,分布在毕占河至博朗湖之间黑龙江左岸。这个集团不包括其他姓氏。

赛马尔集团也有两个分支。一支黑龙江上游牛满江、奇穆尼河和库噜河,居住在格林河一带,是其主体。一支亨滚河,分布在皮万至普禄之间黑龙江沿岸一些村庄里。除本姓居民外,居住在德楞一带的柴塞拉和居住在格林河畔的部尔哈勒两个本地姓氏也应属于这个集团。

涅吉达尔集团是指分布在亨滚河上的奇勒尔人,也包括两个分支:一是分布在上游的鄂伦春支,包括谟克托喜、阿雅玛喀、托罗谟科诸姓;一是分布在该河中下游的乌德恩、乌迪尔、哈勒滚和珑奇尔诸姓,是该集团的本地支。经过不断扩大,奇勒尔集团最后定居在奇穆尼河、乌勒敏河和库噜河流域。

经过一再迁徙,赛马尔集团主体逐渐从牛满江迁至萨玛吉尔湖,继而再向南迁,最后定居在格林河流域。由于社会经济和民族方面的长期交流、融合,奇勒尔集团和赛马尔主体大约在19世纪中叶已完全同他们南边的邻族赫哲人融合,成为黑龙江中下游沙俄境内果尔特人(赫哲人)四大姓氏中的两个大姓一一奇楞和赛马尔,构成果尔特人中强大的鄂伦春支。

还有一部分奇勒尔集团的人融合到中国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去。原来居住在富锦等地的尤姓和齐姓赫哲人,就是这个集团。与此同时,属于原赛马尔集团的柴塞拉和部尔哈勒两姓与属于原涅吉达尔集团的哈勒滚和珑奇尔诸姓,也先后与毗邻的费雅喀人、满珲人融合,成为各该族的姓氏,也构成各该族的鄂伦春支。

只有留居图古尔、亨滚河一带的阿雅玛喀、托罗谟科、谟克托喜、乌德恩和部分乌迪尔、部分奇津姓人,保留其固有民族成分和文化传统,吸收一些外来成分,大约也在19世纪中叶,最后形成为独立的民族——涅吉达尔人。因此,今天苏联远东最小的民族一一阿姆贡河上的涅吉达尔人,是清代奇勒尔人仅有的独立存在的后世。据1979年统计,该族现有人口五百人。

明清之交,崛起于东北的清政权,频繁在黑龙江流域进行招抚活动,引起包括奇勒尔人在内的中国东北边疆居民大量流动。清廷从顺治到康熙初年的编户活动飞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固定人口,安定社会秩序。特别是,清廷实行的贡貂和颁赏乌林制度,不仅巩固了编户成果,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边疆居民的生活需要。因此,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吉林边民的生活尚属安定,变化不大。然而,即使在这期间,出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边民也已开始从山岳地带向经济比较发达的黑龙江沿岸地区缓缓移动。各部边民交往频繁,他们本身的分离和相互间的融合过程十分活跃。但因清廷额定编户,各部划分明确,这就在客观上多少限制了这一过程。

19世纪中叶,沙俄侵吞东北边疆广大领土后,居住在那里的各部人民沦入沙俄统治后,又经历一场更大的动乱。特别由于贡貂和颁赏乌林不能正常进行,他们生活中一项重要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于是,他们便更加快了向黑龙江沿岸地区移动。这时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渗透也更加突出地显露出来。比如,在这期间,原清代奇勒尔部有三分之二的人融合到黑龙江沿岸各民族中去。不过,黑龙江沿岸居民融合到奇勒尔人中去的却数量很少。这反映出经济比较发达和文化比较先进的民族对落后的民族的吸引力,也是民族融合过程的一个自然、普遍的规律。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说,作为明末清初中国大动荡的一个结果,加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因素,在东北边疆地区各部女真人分离和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满洲、索伦、鄂伦春、赫哲、奇勒尔、恰喀喇各部。同样,作大19世纪中叶沙俄侵吞我东北广大边疆地区这一重大事变的一个结果,加上社会、经济发展这些因素的决定性的作用,在上述原清代各部边民分离、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后来沙俄远东地区的鄂伦绰、玛涅格尔(今均称埃文克)、涅吉达尔、果尔特(今称纳乃)、满珲(今称乌尔奇)、奥罗奇、乌德赫、奥罗克等民族。奇勒尔人的先世和奇勒尔人积极参与了这些民族的形成。因此,我们通过对清代奇勒尔部及其源流这个题目的分析,一方面可以大致弄清学术界探讨很少的清代奇勒尔部,另方面又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三百年间发生在黑龙江中下游地区的这一生动活泼的民族变化过程。

郭燕顺:清代奇勒尔部及其源流

撮罗子

满洲语锡伯语:coron boocoron tatantuksa boo

赫哲语:angkucoro angku

鄂伦春语鄂温克语:siyeren ju

蒙古语:oroca

(注释略)

 
关键词: 勒尔 亨滚河 鄂伦春
(文/海水产品)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海水产品原创作品,作者: 海水产品。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haichaninfo.com/news/show-6726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24910107@qq.com。
 


海产批发|海产养殖|大连水产品价格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鲜市场|海水产品|海鲜批发价格|深度水产|海产加盟|海鲜报价|海参加盟|东湖明镜|
业务咨询:15864010277

鲁ICP备13023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