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洞庭湖中盛产鲤、鲫、鳙、鲢、鳊、鳜、银鱼、凤尾鱼和虾、蟹、龟、鳖、鳝、鳗、鳅、蚌等百余种水产品,洞庭鱼中最大的是鲟鱼,重达二三百公斤;最小而又最名贵的是银鱼。
(作者特供中国网旅游,版权所有,请勿擅自转载)
南洞庭湖位于洞庭湖的西南部,是洞庭湖水面最为辽阔、景致最为优美的区域。洞庭湖自古就是淡水鱼著名产地,早在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洞庭鱼》诗中就有描写:"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闹若雨前蚊,多如秋后蝇。"可见这里的鱼数量之多。
洞庭湖中盛产鲤、鲫、鳙、鲢、鳊、鳜、银鱼、凤尾鱼和虾、蟹、龟、鳖、鳝、鳗、鳅、蚌等百余种水产品,洞庭鱼中最大的是鲟鱼,重达二三百公斤;最小而又最名贵的是银鱼。洞庭银鱼,历史上即颇负盛名。
南洞庭湖风景优美,除了各种鱼类,野生鸟类也有164种之多。这里优美的环境,充足的食物来源使得这里成为鸟类的天堂。
但是如此美丽的洞庭湖除了给人们带来鲜美的河鲜外,还给人们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洪水。如同洞庭湖的河鲜家喻户晓一样,洞庭湖的水患同样是众人皆知。自古各朝各代都对洞庭湖的治水做出了努力,但是都是收效甚微,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大了对洞庭湖水患治理和环境治理,搬迁移民与洞庭湖禁渔就是治理中的一个环节。
今天我将用镜头带领大家走进南洞庭湖一处最后的渔村“莲花村”,许多年后这也许是这个村庄最后的影像。 莲花村位于南洞庭湖的深处,只有水路可到达,是个名副其实的“孤岛”。我们经码头步入莲花村,莲花村不大,四周临水而居。迎接我们的是村里开渔家乐的王姓老板,说是老板其实也就是腾出几间房,做简单的民宿而已。
王老板不高的个头,黝黑的肤色,满脸的胡子茬,原来是个本乡本土的渔民。王老板说,原来村里有100多户人家,长年以捕鱼为生,现在留在村里的不足50人,大多都是老人。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村里,这里交通不发达,没有娱乐设施,更没有打工的地方可以维持生计。
走在村中,莲花村的各个角落你都可以发现被废弃的渔网,数量之多令人惊讶。
湖边被废弃的小船是处可见,旁边整齐码放着捕鱼网。虽然有可能它们再也无用武之地了,但是它曾经的主人仍旧像以前一样,将它们码放整齐。你似乎可以看到这座村落曾经的繁荣和辉煌。
莲花村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撩刀口”,相传公元1135年这里是宋代农民起义英雄杨幺活动的中心区域,火热的军训在此,英勇的战斗在此,悲壮的牺牲亦在此。后因岳家军和牛皋追杀杨幺,落难中的杨幺将战刀抛入湖中,当地百姓站在湖边悲愤不已,为纪念杨幺,他们把此地命名为“撂刀口”。
村中遇到一位村民张阿姨,张阿姨对于我们的到来颇感惊讶,因为即将废弃的这里,现在已经很少有游客了。张阿姨很爽快,很快就和我们攀谈了起来。张阿姨是几十年前嫁到莲花村的,当时就是因为村里都是以打渔为生,收入颇丰,生活也好。当时很多姑娘都想嫁到这个村,张阿姨笑了起来,张阿姨的笑容中有那么一丝得意还带着一丝羞涩。
现在由于环境保护,已经不让大规模打渔了,很多人嫌弃这份营生苦不愿意做。渔民少了,各类河鲜却需求量很大,因此他们打上的鱼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走入渔民的厨房,陈设极为简单,或许说简陋更为确切。但是这里无时无刻不流露出生活的气氛。但是这里即将搬迁,不久后他们会离开这块几辈人生活的地方,他们会有新住房、新的厨房、新的厨具更有崭新的生活。
离开莲花村前,王老板招待了我们一顿最富洞庭湖色彩的午餐。各种的河鲜铺满饭桌,或许这就是洞庭湖人朴实的待客之道。我用镜头所记录的影像,在多年后或许会成为他们这段渔村生活的见证和留念。
(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