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认真贯彻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榆发﹝2019﹞10号),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成立了9个工作专班。9月10日,市委、市政府印发《榆林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战方案》(榆字〔2019〕53号,以下简称《实战方案》),本报今日对《实战方案》进行解读。
《实战方案》成立的9个工作专班是哪些?
《实战方案》成立的9个工作专班分别是:
(一)水利水保工作专班
(二)造林绿化区域治理工作专班
(三)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作专班
(四)绿色发展行动工作专班
(五)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专班
(六)矿区生态治理工作专班
(七)城镇体系生态治理工作专班
(八)全民生态文化培育工作专班
(九)制度体系建设工作专班
9个工作专班的组长、副组长、成员和联络员分别是谁?
9个工作专班的组长、副组长、成员和联络员分别是:
(一)水利水保工作专班
组 长:杨怀智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马秀岚 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吕学斌 市水利局局长
成 员:李刘春 市发改委副主任
姬怀亮 市资源规划局副局长
胡利民 市水利局副局长
冯学付 市污染物减排办公室主任
胡宏飞 市水务集团副总经理
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
联络员:杨思炯 市水利局总规划师
(二)造林绿化区域治理工作专班
组 长:马秀岚 市政府副市长
麻占平 市政协副主席
副组长:贺 强 市林草局局长
成 员:王文斌 市财政局副局长
姬怀亮 市资源规划局副局长
朱维胜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杨树发 市文旅局副局长
杨思炯 市水利局总规划师
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
联络员:谢安鸿 市林草局副局长
(三)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作专班
组 长:张胜利 市政府副市长
苏世强 市政协副主席
副组长:王海洋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成 员:温建斌 市住建局副局长
胡利民 市水利局副局长
张 旗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柴小兵 市资源规划局总工程师
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
联络员:朱维胜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四)绿色发展行动工作专班
组 长:张凯盈 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李晓媛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副组长:杨 扬 市发改委主任
成 员:张小雄 市工信局副局长
窦智谋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张耿麟 市交通局副局长
叶 锋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杨树发 市文旅局副局长
王怀贤 市能源局副局长
丁利年 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
任小春 市招商服务中心副主任
各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
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
联络员:周文军 市发改委副主任
(五)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专班
组 长:钱劳动 市委副书记
马治东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副组长:李环珠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成 员:李刘春 市发改委副主任
刘建平 市资源规划局副局长
朱维胜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艾利亚 市卫健委副主任
谢安鸿 市林草局副局长
李志杰 市执法局副局长
尹艳梅 市交通局总工程师
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
联络员:李 剑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六)矿区生态治理工作专班
组 长:张胜利 市政府副市长
苗 丰 市政协副主席、榆阳区委书记
副组长:李安雄 市资源规划局局长
成 员:窦智谋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郭建彪 市水利局副局长
张 旗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张培谦 市林草局副局长
麻顺宽 榆能集团党委委员、董事会董事
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
联络员:谢 东 市资源规划局副局长
(七)城镇体系生态治理工作专班
组 长:张凯盈 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杨志先 市政协副主席
副组长:雷亚成 市住建局局长
成 员:吉子富 市创建中心副主任
朱维胜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杨 颜 市文旅局副局长
谢安鸿 市林草局副局长
王 军 市执法局副局长
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
联络员:宋 巍 市住建局副局长
(八)全民生态文化培育工作专班
组 长:李 博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麻宝玉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副组长:谢 宏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成 员:彭树旺 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韩万胜 市传媒中心主任
石 剑 市委组织部干教办主任
罗小慧 市委网信办副主任
贺 靖 市教育局副局长
窦智谋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乔步林 市国资委副主任
林茂绿 市文旅局副局长
各县市区委宣传部长
联络员:张九平 市委外宣办主任
(九)制度体系建设工作专班
组 长:刘春桥 市政协主席
钱劳动 市委副书记
副组长:陈治忠 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
成 员:张存贤 市政协副秘书长
封 杰 市委编办主任
杨 扬 市发改委主任
常少海 市科技局局长
贺文元 市财政局局长
李安雄 市资源规划局局长
王海洋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吕学斌 市水利局局长
李怀珠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贺 强 市林草局局长
王 鑫 市能源局局长
申银军 市税务局局长
联络员:刘志强 市委政研室副调研员
9个工作专班的重点任
务分别是什么?
(一)水利水保工作专班的重点任务
●实施水资源供给保障行动,年内形成行动方案和试点方案,启动《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东线马镇黄河引水工程年内完成可研立项审批和相关专题报批,2020年开工建设,2025年主体工程全部建成投用;盐环定扬黄提升改建工程年内具备通水条件,2020年实现供水,2025年启动后续工程;王圪堵水库向绥德、米脂、子洲三县供水工程,年内完成部分管道安装及土建工程,力争2020年实现通水。制订王圪堵水库建设行动计划,启动项目调概工作,上报省水利厅同意后报省发改委批准;今年10月15日前完成库区1028—1047米高程库底清理工作,11月开始蓄水。矿井疏干水利用年内审查通过《矿井水生态保护与综合利用规划》,2020年榆阳区、神木市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行动,完善行动方案和试点方案,坚持“山水林草、田园路村”系统治理,在南部区域、北部区域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完善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0平方公里以上。
●抓好无定河流域生态治理,对《整治规划》思路进行科学调整,制定2025年前规划实施方案。制订无定河全线综合整治行动计划,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水污染防治、水灾害防治、水环境提升、水流域管控五大工程,形成“一河两岸筑安澜,三带四区兴产业,六城九域美景观,生态文化写山川”总体格局。
(二)造林绿化区域治理工作专班的重点任务
●实施造林绿化攻坚行动,年内形成造林绿化攻坚行动方案,制订植被恢复示范点和人工种草实施方案,建立造林抚育专项基金,深化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实施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生态廊道建设、森林质量提升、草原生态修复、美丽乡村建设、林草产业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矿区复绿等八大林草工程,每年完成造林种草100万亩、改良退化草场10万亩,林草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实施重要生态区域环境保护行动,制订重要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市湿地保护率提高到15%以上,制订榆阳、横山2个市级臭柏自然保护区和神木臭柏、府谷杜松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划界保护方案,开展普查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摸底调查,完善保护措施,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90%以上。提升神木红碱淖等2处国家级和9处省级水利风景区,新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处、省级3处。强化违建别墅整改,全面清理整改到位,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抓好风沙草滩区生态治理,年内形成治理规划、试点方案和政策措施,借鉴塞罕坝规模化经营模式,加大网框林建设,强化封育措施,重点打造长城沿线、陕蒙宁边界两条宽幅1000米以上大型防护林,每年新栽樟子松20万亩,发展经济林和林草结合的养殖业,抓好现有光伏产业园的林草恢复工作,开展沙地苹果试点。
●抓好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治理,年内形成治理规划试点方案和政策措施,以小流域为单元,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在25°以下坡耕地大力发展以山地苹果为主的生态产业,25°以上及荒山荒地营造水保林草,川道平缓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林果业。
●抓好沿黄土石山区生态治理,年内形成治理规划、试点方案和政策措施,优先保护发展红枣产业,抓好山体和道路绿化美化,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适度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旅游产业。
●抓好白于山河源梁涧区生态治理,年内形成治理规划、试点方案和政策措施,25°以上梁峁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坡耕地及沟涧地实施坡改梯及沟涧综合治理工程,打造无定河河源区生态治理试点。
●抓好红碱淖湿地生态治理,制订综合治理方案,实施水源涵养、节水灌溉、污染源治理、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保护率提高到15%以上,力争实现湖面稳定、水质达标、生态平衡的治理目标。
(三)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作专班的重点任务
实施生态环境整体质量提升行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年内制订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方案,编制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开展污染防治重大专项行动,良好天气全年大于80%。制订红石峡、尤家峁、榆阳泉、普惠泉等水源地和王圪堵水库综合保护措施,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无定河、榆溪河、窟野河等主要河流水质管控和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建设。落实河(湖)长制,编制“一河(湖)一策”,建立“一河(湖)一档”,年内出台全市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与保护范围划定《试点方案》,启动河湖划界确权工作。制订矿区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重点产业监管,提升矿区环境质量,确保达标排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秸秆、禽畜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0%、80%。建立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和集中处理体系,农膜回收率达到80%。
(四)绿色发展行动工作专班的重点任务
●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加强“五小工业”治理,年内制订改造提升高耗能高耗水产业方案和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规划,2021年底前建成国家级综合利用基地,2025年全市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制订创建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五年规划,到2025年市级公共机构创建达到20%;推行新能源公共交通,年内制订推广行动计划;制订推广保水采煤、采空区充填开采、地下气化等新技术方案,煤炭资源综合回采率达到80%以上;打造以生物质综合利用为主体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城市污水、垃圾等再生资源利用为主体的生态环保产业链;加快对电石、兰炭、金属镁、铁合金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编制绿色工业发展规划,出台兰炭行业升级改造绿色安全发展实施方案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行动计划;制订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等产业计划。
●抓好产业园区生态治理,制订治理规划和试点方案,各工业园区应建设的污水、固废(垃圾)处理设施全部建成,三年内建成2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完善产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方案,推广锦界工业园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经验,2020年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个。提高环保和技术准入门槛,出台化工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招商等配套政策,高标准筛选招商项目。加快园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完善路网格局、雨污管网、水电气热、网络通信等配套设施。发展生态产业,年内制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方案,制订苹果、蔬菜、马铃薯、羊子四个百亿级产业规划和品牌建设计划,全面推广使用“榆林尚农”区域公用品牌。榆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榆神经济开发区先行先试,示范带动。
(五)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专班的重点任务
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认真落实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意见》,完善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方案,到今年年底建成美丽宜居乡村204个、建制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达到85%以上、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和有效管控分别达到22%和32%、新建改造农村卫生厕所63万座以上;到2020年实现所有建制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开展乡镇、村庄绿化,每年重点绿化乡镇30个、村庄200个。
(六)矿区生态治理工作专班的重点任务
抓好矿区生态治理,落实生态治理主体责任,完善规划方案和措施。制订绿色矿山建设行动计划,将全市生产矿山、新建矿山全部纳入绿色矿山创建规划。制定创建标准,分步推进实施,神华、陕煤、榆能各打造1—2个试点,到2025年全市建成绿色矿业示范区3个、所有煤矿全部建成绿色矿山。
(七)城镇体系生态治理工作专班的重点任务
抓好城镇体系生态治理,年内形成城镇体系生态治理方案和试点方案,按照“一主三副多点”的城镇空间布局,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加快城镇植绿增绿,榆林城区周边建设3—10公里宽、县城周边建设1—3公里宽的防护绿带,完善榆溪河生态长廊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沙河、芹河、榆阳河生态长廊建设,加强各县市区城区内河道生态修复,加快建设城区公园绿地,大力推广城市立体绿化和屋面绿化。改善城镇环境质量,提升改造榆林城区、各县市区污水处理设施,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城镇大气污染防治,治理建成区裸露地表,推行清洁燃烧、清洁供热。实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程,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山体、湿地、自然水系保护与生态修复,保护好古城镇和人文、自然景观,建设环境优美的特色小城镇。开展森林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绿化模范城市、宜居城市、节水型城市、生态文化公园等创建活动,到2025年将榆林打造成全国知名宜居城市,建成省级森林县城6个,各县城近郊至少建成1个森林公园。
(八)全民生态文化培育工作专班的重点任务
抓好全民生态文化培育行动,年内制订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计划。将生态文化知识和生态意识教育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纳入党政干部、企业培训计划。年内制订全民生态文化培育行动方案,挖掘黄土文化、边塞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中优秀生态文明资源,弘扬榆林“治沙精神”。年内制订开展绿色生活行动计划,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九)制度体系建设工作专班的重点任务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土地、林权等制度改革,运用“三变”改革经验,推动土地、林权流转,力争成立园区、乡镇环保机构和林草资源管护站,配备村级生态护林员。
●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制订生态红线评估调整方案,2020年底完成森林、草原、湿地等领域生态红线划定及勘界定标工作。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严守环境质量底线,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年内形成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方案,争取在矿业权出让收益金、矿业权占用费、资源税、环保税和水土保持费等税费中切出50%用于生态恢复补偿,矿山生态修复基金合理划定区域由企业自行实施或委托第三方按标准治理,探索采用现金补偿、产业园区共建、社会捐赠等补偿手段实现生态补偿方式多元化,完善资源开采及转化企业造林绿化《实施办法(试行)》,扩大红枣、苹果等经济林保险面积,争取纳入国家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范畴,制定适合我市的红枣生态补偿政策。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制定草畜平衡制度,建立草场载畜能力评价机制,严格执行煤矿生态环境准入制度和生态保护退出机制,建立健全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健全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等级评价和质量监测、区域性合理轮作休耕制度,严格实施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地下水管理保护制度,建立农业水价形成和节水激励机制。
●强化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将榆林列为生态补偿重点市,市财政预算每年安排生态治理资金10亿元,县市区财政预算安排10亿元,园区、企业也要提取专项资金,增加市级环保引导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和金融信贷资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聘请国家级专家团队搞好顶层设计,每个重点区域和系统都聘请一个专家团队,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榆林设立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实验基地,培育一批成果转化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