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傍晚,湘江东岸橘子洲大桥以北,万达广场等现代建筑在晚霞与灯光的映衬下,尽显都市的繁华气息。
▲1978年10月,航拍镜头中的湘江东岸城区,潮宗街至橘子洲大桥段的西长街片区。
▲2019年11月10日傍晚,冬日暖阳的余晖透过在湘江东岸鳞次比节的现代建筑洒落在西长老街旁的屋顶上。
西长街,这条“隐藏”在高楼大厦 旁犄角旮旯里的长沙老街,往日灯火通明、热闹喧嚣的场景已然渐行渐远,随着经营户的撤离,老街上竖起了围挡,曾经的热辣荤腥,随着水产禽畜市场的正式关停,渐渐散去。
▲1963年12月29日,市民在沿江大道农副产品销售部采购新鲜鱼类。
▲1979年4月12日,西长街农贸市场里前来采购的市民往来如梭。
老街片区将按照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的统一规划,进行修缮改造,再见这条街时,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1985年8月26日,西长街农副产品市场,各种商品的批发交易热闹非凡。
▲1992年3月13日,工商执法人员在西长街水产品市场抽检水产品质量。
1979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沙首次规范开放西长街、北二马路、复兴街、南门口等四个农贸市场,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西长街农副产品市场规模最大,成为当年省会土特产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2003年2月19日,西长街上卖鳝鱼的摊贩。
▲2009年8月1日,俯瞰镜头中的西长街。
西长街,在湖南率先吹响了改革开放早期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成功经营的号角后,人们发现西长街上不但荤腥热辣,更是流金淌银。这条街道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城郊的农民将自己扎来的鳝鱼泥鳅贩到这里,当天收摊后急匆匆的返回,西长街饮食摊贩最早喊出“热饭热菜,吃了赶快”的吆喝。
▲2009年8月13日,西长街食品店被围挡。
▲2014年6月20日,由于长时间的暴雨,导致西长街短时间积水,一位店主正转移货物。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街上出现一批从车站轮渡收购到这里批发水产、畜牧、干货、海鲜的个体户,随着长沙人购买力的不断提高,上世纪90年代,这里发展成湖南最大的海鲜、水产批发市场。闻名全国的长沙口味虾、小龙虾,就是在1995年前后从西长街跳到南门口,跳上长沙人、湖南人甚至是全国的夜宵餐桌上。从这里售出的口味蛇、香辣蟹等丰富了市民的餐桌,成为不少吃货们的美好回忆。
▲2014年9月19日,西长街上一位市民用电动车载着一车鸭子来卖。
▲2016年10月9日,西长街上卖小龙虾的店主正在忙碌。
伴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发展,西长街从一个农贸市场先后发展出活鱼市场、蔬菜市场、水果市场、药材市场、干辣椒等干货市场、甚至还有西长街旁福星门的米市、油市等多品类市场。
▲2019年11月5日,一商户门口,西长街一家调料店门口,两位小孩正在帮助家长剥大蒜。
随着城市的发展,容量有限的西长街市场日益拥挤不堪,长沙开始对农贸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2000年前后,这些市场已先后陆续迁往毛家桥、高桥、马王堆等新型市场。
▲2019年11月10日,俯瞰镜头中老街旁的永兴街。
“我小时候就是在这里长大的,附近就是轮渡码头,这里一直很热闹。”10月28日,记者在西长街采访时,碰到听说市场要搬迁特地打车过来故地重游的周老,他特地来到靠北边大树下的一家修鞋店,看看老熟人,顺便让店主帮他粘了一下脱胶的皮鞋底。粘好鞋,递上钱,热情的女店主连忙摆手,“都是老街坊了,不要钱,不要钱的。”看见镜头有些腼腆的女店主是外地人,在此租门面开店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住了这么多年,街坊邻居都熟了,要走的话,还真有点舍不得。"
▲2019年11月10日,老街巷旁的高楼与古朴的木楼。
11月10日晚,记者再次探访老街,已不似往日灯火通明,商户已经基本撤离,偶有附近居民在街上散步拉家常,聊着这条有历史有味道老街的暂时退场和新生。62岁的黄树佳老人从1974年开始一直住在老街边的长沙港务局宿舍,她对这条老街充满了感情的说:“希望改造后的西长街越来越干净、便利、温馨,和太平街一样变成历史文化街区。”
▲2019年11月10日,西长街上的商户已经关门搬离。
再见,西长街。这条卖了40年鲜货的长沙老街,这个充满了人间烟火味的农贸水产市场,这个见证了时代变迁的“菜篮子”。
▲2019月11月5日,西长街正在进行地面改造,右边破旧的西长街和左边的万达形成鲜明的对比。
本期文图/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任波 王志伟 邹麟 贺文兵 黄启晴 通讯员 邵颖
本期编辑/王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