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基层工作核心在于落实。只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上级制度内涵要义,结合实际,精准谋划、分类施策,坚决避免搞“一刀切”,才能防止制度落实走样变形,真正让制度发力,让政策生威。
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不少地区为提升整体形象,要求所有商户招牌大小、颜色、字体统一;为达环保标准,打造“无猪镇”“无鸡镇”;为推进厕所革命,强制农户采取统一的设计方案……“一刀切”落实政策,让群众叫苦不迭。尽管与现代化治理理念相违背,但有些地方为追求快速“见效”,工作部署仍然“齐步走”,“一刀切”政策屡禁难绝。有的不少地方政府在在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时,急于取得成效,直接对畜禽和水产养殖业推出了“一刀切”的关停措施。由于前期并未给群众预留足够的时间,突击关停,导致大量水产品集中上市,价格下跌,许多养殖户遭受了巨大损失。有的地方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全覆盖,所有集镇、村居厕所都必须采用栅格式污水处理。按现在的要求,设施用不了两年就都会“闲置”,造成资金浪费。在环保督查中,一些地方农村居民表示,政府要求冬天不再用煤取暖。还有村干部放话,发现谁家烧炕就要罚款。“一刀切”现象在基层经常出现,这种“齐步走”的工作推进方式,表面看“有魄力”“力度大”,却是政策落实走样变形的突出表现。
要从根子解决此类问题,就要从思想、制度、方法方面精准施策,针对性治理“走样变形”。
精准出台政策。对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政策支撑的行政举措,要尽快收集基层意见,出台相关制度细则,确保基层严格执行,严格落实。对需要立即实施的,即使没有可操作的细则,也要在实施前经过征求民意,合法性论证,合理性审查,确保政策执行合情、合规、合理、合法。绝不能“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最后“拍屁股”落实。
精准落实政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政策落实一刀切根本主要在于政策执行人政绩观出现偏差,急功近利,导致平时不作为,急时滥作为。政策落实中,干部必须避免脱离具体实际的“一刀切”做法,克服急功近利和懒政思维,更多下“绣花”功夫。加强治理精准化,在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差异特点,避免野蛮式、强硬式推进。
精准实施问责。作为党内监督专责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责无旁贷,要加强对政策“一刀切”问题的查处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问责,绝不姑息。要把政策“一刀切”作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问题纳入巡视巡察范畴,对问题严重且造成恶劣影响的,严格实施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