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合肥在线
作者:胡旭(安徽日报高级编辑、安徽省首批宣传文化领域青年英才)
编者按:本文虽只以安徽生猪市场情况作为分析背景,实则其它省份亦可参考。
农业农村部监测到安徽等省份猪肉价格在11月份以来的两周内回落了5%,于是就有了一片“安徽肉价下来了”的欢欣之声。这当然是所有人共同的期盼,只是过早喊出“肉价下来”了,不仅不符合当前猪肉价格仍处于历史高位运行的现状,也不利于把攻坚“高肉价”的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评估的更加充分,进而拿出更加缜密、更为可行的应对方案。
之所以把平抑和治理当前的高肉价称作一场攻坚战,就是因为其成因是由市场和非市场的多重因素叠加,必须要把更多的功夫下到“肉外”,方能“慢药固本”,理顺扭曲的供需现状。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上周发布数据,10月份安徽猪肉价格同比翻番,涨幅达101.8%,仅此一项就影响CPI涨幅达2.6个百分点。猪肉大涨价的外溢效应不止于此。从合肥周谷堆等批发市场采集的数据显示来看,由于猪肉价格上涨产生了消费替代以及市场内在的“比价效应”,牛肉、水产品等价格均处于高位。
这一市场运行机理也提醒决策层面,必须要用系统思维、全局思维和底线思维来研判和治理当前的高肉价问题,把困难估计的更充分一些,切不可只是一厢情愿地抱有“已经出政策了,情况马上就会好转”的幻觉,必须持续跟踪各项鼓励生猪的政策举措是否真的落到实处,有没有真正发挥出调动养殖户复养和补栏的积极性。
今年以来的猪肉价格大幅上涨与所谓“猪周期”无关,不能再指望靠“猪少—涨价—补栏—降价”这一相对清晰的市场机制去调节养殖户的补栏预期和行为。这恰恰是当前稳肉价、保供应的最大难题所在。10月份,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400个县生猪存栏量仍然是环比下降0.6%,尽管降幅收窄,但显然在未来一段时期仍难以恢复正常供需水平。
究其根源,最主要的还在于养殖户对未来预期不明朗。中央相关部委多次发文强调对于前期因防治非洲猪瘟被强制扑杀的生猪给予1200元/头的补助,这项政策有没有逐个养殖场、养殖户落实到位?由于非洲猪瘟防治疫苗仍在攻关,如果该发放的补助不发放,养殖户自然不敢再补栏。
这一轮猪肉价格猛涨已经充分暴露了一些地方规则意识淡薄,划禁养范围和取缔生猪养殖过于随意等问题。安徽省已经出台规定,明确要求各地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合理安排新增生猪养殖用地,“严防出现“一刀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切实保障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等设施用地需要”。
鉴于过往的“权力任性”对于养殖户信心的冲击,一些市县ZF和相关部门当前亟须逐户逐人走访养殖户,把各项法规依据、政策边界阐述清楚,明确宣示鼓励和保护依法合规养殖的清晰导向,重塑养殖户对于依法监管的信任和信心。
没有足够数量的猪,再好的措施,效果也出不来。当前,只有安抚好养殖户,尽快调动他们复养补栏的积极性,稳肉价、保供应的攻坚战才能逐步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