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由宁乡市资福镇人民政府提供)
张 笛
青山叠翠,溪流清澈;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乡间村野,悠然自得……虽已立冬,暖意却不减,同样暖洋洋的还有资福镇百姓的心。
近年来,资福镇立足当地自然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为抓手,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
近日,我们来到资福镇,目之所及,甚为舒心。昔日“黑”、“臭”、“乱”变成一幅幅乡村美景,土地从农民手中的“不动产”成了灵活多元的“轻资产”,贫困村蜕变为生机勃勃的“产业”村。
整治人居环境,让乡村“靓”起来
“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墙,围四边,捂鼻子,踮脚尖,蚊蝇飞,臭熏天。”这是昔日农村旱厕的真实写照,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由蚊蝇传染的疾病也严重危害群众健康。
“为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我们打响了农村旱厕歼灭战。”资福镇党委书记罗集华介绍。
“专业施工队备材料上门建化粪池,农户省心省力”,“针对精准扶贫户、五保户、低保户旱厕所改造都有补贴政策”,“白净的瓷砖、敞亮的环境,让人使用起来格外舒心”……“厕所革命”所带来的民生福祉,正通过家家户户的切身体验反映出来。
截至今年10月31日,全镇共完成改厕3100多座,实现旱厕全部清零。
“建筑垃圾、煤渣可以填坑铺路,剩饭剩菜可以喂鸡鸭,果皮、树叶可以沤起来当肥料;废纸、塑料、玻璃放到绿色垃圾桶等待回收;厕纸、烂鞋子、一次性餐具放到蓝色垃圾桶,千万不要点火烧,会造成大气污染……”如今,垃圾分类已成为资福镇老少皆知的常识。
“自去年以来,资福镇采取政府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三包’举措,在农户中大力推行‘就地消化一点、回收利用一点、转运处理一点’的垃圾‘三个一点’分类减量法。”镇长周金国向我们道出一组数据,全镇共计发放垃圾桶1.19万套,配备分类回收员84名,配置封闭式垃圾清运车84台,8个村(社区)已完成垃圾分拣中心建设,实现垃圾分类减量整村整镇推进。
来到合星村鲶鱼山屋场,只见农家院内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每户人家的大门一侧都摆放着两个分类垃圾桶。垃圾分类回收员告诉我们,目前大部分垃圾可以就地消化、回收利用。原来建在路边的垃圾池已经全部拆除,村民再不用担心垃圾池臭气熏天了。
为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乡村“颜值”和“内涵”,资福镇同时出重拳整治农村建房乱象、改善水域生态环境、遏制农村陈规陋习。
随着环境持续向好,乡村旅游也日益红火。资福镇以美食体验为切入点,打响了“湘菜食材基地,陶艺美食小镇”的乡村旅游品牌,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做好土地文章,让乡村“活”起来
土地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放活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让“沉睡资产”焕发新的生机,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资福镇打出组合拳,围绕“做活土地”下苦功。
——科学遴选地块。各村(社区)依托本村资源资产、地区特点、交通区位,选取1-2个集中成块、生产条件较为便利的地块以供流转。
——创新流转形式。进行土地预流转试点,针对性制定《农村土地委托流转协议书》,8个村(社区)共计40个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走访村民1300余户,充分收集选定地块所涉农户意愿,在新的经营主体未进入之前,保持原经营方式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