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0多岁的陆涛林怎么也想不到,小小的栀子树竟变成了“摇钱树”,让全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创收。
老陆是郎溪县凌笪乡王桥村香橼药业产业扶贫基地里的一名员工,以往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农田基本是靠天收,一年下来几乎攒不了什么钱。
改变,源自村里头打造的产业扶贫基地。
近年来,凌笪乡王桥村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生态种植,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带动等方式,让一大批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务工,贫困户实现了增收致富。
如今的王桥村已发展栀子树种植540余亩,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务工,十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栀子树种出了脱贫致富路,这仅仅是郎溪县产业扶贫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涛城镇管村扶贫产业基地的稻虾混养、梅渚镇周家村扶贫基地的青虾养殖、新发镇涧西村扶贫产业基地的花卉苗木……如今的郎川大地,特色种养百花齐放、“一村一品”遍地开花。
郎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培育特色产业 开发致富项目
凌笪乡王桥村的情况在郎溪县并非孤例。郎溪县位于皖东南边陲、长三角腹地,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然而多年来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农业收益水平普遍不高。
近年来,该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地理特点,通过发展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在精准脱贫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引入动力与活力,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真正从依靠外力“扶贫”到自力更生“脱贫”。
走进郎溪县十字镇新和村,进村的水泥道路两旁,满目青翠的油茶树,令人心旷神怡。这一株株油茶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东方橄榄油”。在他们看来,油茶不仅是村里脱贫的切入点,也是自己心中的“致富树”。
2016年开始,新和村探索“基地 合作社 贫困户 资产收益分红”扶贫模式,建立健全实施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2017年,村集体通过分红获得了19.95万元的收益,当年9月底,该村就实现了全面脱贫出列。2018年9月,在新和村召开的资产收益扶贫工程暨“三变”改革分红大会上,共累计分红42.11万元。
飞鲤镇龙塘村地处丘陵地带,一直以来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但规模小、效益低,结合这一实际情况,龙塘村两委多方了解调研,最终结合扶贫产业项目资金,成功引进了中草药白芨育苗种植示范基地项目。
目前,基地已流转附近贫困户土地20余亩用于红橡树和中草药白芨套种,为十余名扶贫对象提供就业岗位,切实提高扶贫对象家庭收入。同时通过吸引周边农户参与种植,已形成集育苗、驯化、种植为一体的产业化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发挥技术优势 鼓励创新创业
近年来,郎溪县积极推广产业扶贫、创业扶贫,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鼓励有技术、有能力的贫困群众自主创业,帮助贫困群众甩掉穷帽子。
杨绍平是飞鲤镇三溪村残疾人协会的组织委员,也是该村养鱼脱贫的致富能手。2013年,杨绍平瞄准水产养殖,依靠村里帮他申请的创业补贴,承包了鱼塘,做起了鱼藕混养。
几年下来,杨绍平的鱼塘越做越好,效益越来越高。有鱼塘还有技术的杨绍平,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杨绍平身残志坚、养鱼脱贫的故事在三溪村不胫而走,让他成了村里头的“脱贫明星”。
涛城镇长乐村余村组有个“羊倌”邱华林。一间屋子、一张床、一盏灯,再简单不过的生活用品以及堆满的饲料,拼凑出了这位“羊倌”的房间。
2014年底,邱华林拿出攒了几年的工资换来羊羔,搞起了养殖,在精准扶贫政策帮扶下,邱华林硬是靠着出色的山羊养殖技术完成了从残疾贫困户到养羊大户的转变。
如今每每提及自己的脱贫经历,邱华林都笑着说,“不吃苦,不出力,怎么能脱贫?打工是个办法,但要真脱贫,还得靠自己。”
引导自种自养 激发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树立自主脱贫意识,是主动脱贫的关键。凌笪乡葡萄种植大户龚传富正是通过“扶志”,仅大半年时间就甩掉了贫困帽,走向了致富路,还让他成了宣城市的优秀“自种自养”脱贫户。
2013年春,一颗颗幼小的葡萄苗在龚传富的十亩责任田里扎下了根。帮扶干部上门送政策,农技人员上门送技术,手把手地传授葡萄种植和管理技术。
当年夏天,龚传富的葡萄就挂了果,每亩收入在4000元左右。年底,龚传富就甩掉了贫困的帽子。2017年,龚传富为葡萄园搭起了简易的大棚;去年6月底,他又建立淘宝店,开启电商路,把葡萄销向了全国各地。
“现在自己种的葡萄是一年比一年好,更是一年比一年甜。”话语里,听得出龚传富对未来生活信心满满。
今年秋天,姚村乡天子湖村青峰组64岁贫困户杨胜有家的板栗园也迎来了丰收。
近年来,天子湖村将板栗作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来发展,为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小小的板栗既是该村家家户户的庭院经济,更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的“小微项目”。该村积极引导和扶持村民及贫困户种植板栗,把房前屋后的荒山荒地都打理成大大小小的板栗园。如今,全村板栗种植面积3000亩左右,人均一亩,为贫困户每年每户增收3000元左右。
截至今年11月,郎溪县已经发展特色种养业扶贫到户奖补项目3855个,其中自种自养贫困户2828户,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800余人次,共发放到户奖补资金554.6万元;290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784户;28个贫困村均建成1个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贫困村“一村一品”专业村6个、产业专业村22个。(汪瑞华 阚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