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菜里,有道菜叫“八大馇(cha)”,袁世凯都是它的忠实粉丝。
这道圈粉袁世凯的美食,虽然名字带“八”,却和“八”关系不大。
怎么回事?
圈粉袁世凯的八大馇
八大馇,是天津汉沽的特色美食,“馇”的意思是“熬”——这道菜是“熬”出来的。
中国烹饪大师、沽上民肴总经理孙月强介绍,八大馇最早盛行于渔民之中,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时,当地人就有制盐的传统,饮食也以海水煮水产品为主;渔民们喜欢用海水熬些时令海鲜河鲜,装坛封存,吃时拿出一些,有点类似“酱黄瓜”“腌萝卜”“糟鱼”之类。
当年,袁世凯在视察天津时,尝过“八大馇”后,瞬间被圈粉,当即提议进贡朝廷,但因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关系,未能实现。
“虽然名叫八大馇,其实,很少有渔民做八种海鲜河鲜;之所以叫‘八’,是因为大家觉得,这个数字吉利,泛指‘很多’。好比待客时说‘吃八大馇’,显得菜多,有面子,在沽上民肴,我们叫‘汉沽馇拼’,一盘菜,拼几道不同的水鲜河鲜。”孙月强说。
做八大馇很简单,将新鲜的河鲜海鲜,用卤水、酱油、花椒煮熟后,然后熬上1个小时,使之入味,而后放冷,装入坛子里封好,吃时捞些出来,而且在做时,鱼鳞鱼鳃等物皆不除去,以确保营养不流失。
八大馇从头到尾、从鱼骨到鱼肠,都可食用。
如今的八大馇,更适合现代人口味
八大馇是“咸鲜风味”,用以下饭,以前人家做的八大馇,吃上一口,能让人扒一碗米饭。“现在,餐厅做的八大馇,就没这么咸了,只当是下酒小菜吃,像沽上民肴的‘汉沽馇拼’,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一是增加食材种类,不再局限于河鲜海鲜了,而且处理上更加精细;二是在口味创新,减少咸度,并最大程度地体现食材的‘鲜’。”
八大馇,也算是汉沽人保存食物的一种方式,如同湘西人喜欢做腊肉、绍兴人喜欢做梅干菜。
在以前,尤其是在秋天的河上,有很多一条条冒烟的小渔船,在水上游弋——那是渔民们在生灶火熬煮八大馇。
后来,汉沽渔民的这种做法传到当地老百姓哪里,又传到整个天津,天津人也都喜欢上了这种吃法。
八大馇已融入天津人的生活
汉沽人做八大馇的食材很多,不拘一格,常常是捞上来什么做什么,有小墨鱼刺鱼等等,不过,贝类和螃蟹很少用,因为占地方,肉又少,做出来后不下饭。
八大馇中的鱼肉非常好吃,肉质尤为筋道,牙齿咬下的鱼肉,都呈现出条状、丝状,也有人会将八大馇上锅略微热一下,配米饭、馒头、包子都好吃。
孙月强介绍,在沽上民肴,这道菜是很多人的必点菜,一方面好下酒,另一方面,他们从小吃到大,有情怀在里面。
现在,天津的很多老百姓做八大馇已成日常,目的自然不是保存食物,只是因为这道菜,已经彻底融入到自己的生活里,再也分不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