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乡村渔夫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溶解氧能直接影响到鱼类的生长和发育情况,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连续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必须大于5mg/L,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mg/L。
先来看一个视频:该设备的出水口溶氧高达18mg/L。
众所周知“增氧才能增产”,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养殖面积不断缩减的今天,水产养殖从业者想要提高单位水体的养殖产量,就需要提高溶氧,要让水动起来——曝气增氧。
通常采用的曝气方式有两种:空气曝气和纯氧曝气。
空气曝气的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只能使溶氧接近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氧。在“氧盈”的情况下,曝气能使水体溶氧迅速溢出;在“氧亏”的情况下,需要增加气液接触面积,才能加快氧的迁移速度,这个迁移速度随着水体溶氧的升高而减缓。要加快增氧,曝气量就得增大,水体的波动也相应加大,而过大的波动会消耗鱼的体力,提高饵料系数。
用罗茨风机是最简单的办法,鼓风机加气石、气盘的组合是各大渔场最常见的组合,但这种办法增氧效率相对较低。通过气石曝气,虽然便宜易用,但大量的气体以气泡的形式溢出水面,溶氧效率仅有8~12%,而且气石在水中容易长菌或者结垢,降低曝气效率,增加能耗。因此这种方式仅适用于低密度养殖以及水交换量比较大的系统。
采用纯氧曝气,不仅能提高气源的氧气含量,而且能明显提高增氧效率。
利用空气曝气的养殖密度,仅能达到纯氧曝气系统的1/3,这是因为空气中氧气只占21%,而纯氧是90%以上,相差3倍多。因此,水中溶氧的饱和值和充氧速度也相差3倍多,因此使用纯氧具有更高的曝气效率。
目前纯氧用得比较多的是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正常情况下,一方水体养殖密度达到30公斤,就需要用纯氧,不然会有很大的缺氧风险。
在增加溶氧的办法中,效率最高的是深井法、溶氧饱和器、氧气锥等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氧气锥。
氧气锥是通过一个密闭容器,依据流体力学原理,向水体强制增氧。氧气锥密封严密,没有气体逸出。
氧气锥运行过程中,循环水流从上向下,形成了圆锥顶部流速大,对气泡的压强小;圆锥中下部流速小,对气泡的压强大,气泡由下向上浮起。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体的压力随着流速的增加而降低,使气泡悬浮在锥体上方。气泡在锥体上方波动,直至完全溶解,增加了水气交换的时间,溶氧效率可达到90%以上,达到强制增氧的目的。
根据相关实验,氧气锥进、出水口的溶氧相差越大,氧气利用率越高,所以日常运行时,需要调节氧气的进气流量,以达到最佳的效率,节省氧气,降低成本。
纯氧增氧的气源选择参考:
初始投资:氧气瓶 < 液氧罐 < 制氧机;
运行成本:氧气瓶 > 液氧罐 > 制氧机;
长期运行首选:制氧机 → 液氧罐 → 氧气瓶;
运行管理易难:制氧机 → 氧气瓶 → 液氧罐。
主要功能:
氧气锥与制氧机或液氧罐配合使用,标准工作状态下,氧气转移效率可接近100%,水与氧气从顶部进入,水射流促使氧气气泡进行混合,在氧气锥顶部形成高比界面面积和高湍流,随着锥体变宽,流速降低,此时甚至未完全溶解的较小气泡也能溶解,增加养殖水体中的溶氧量。(本文转自【乡村渔夫】。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关键字】:增氧鱼类生长发育水产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