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行业三十年,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宇顺农牧渔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灿洪见证了当地鳜鱼产业的发展,他告诉记者,在育种、养殖、动保等技术的逐步提升下,清远地区鳜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从一开始套养的20~30条/亩到高产模式的4000~5000斤/亩,鳜鱼产业不仅越做越强,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公司更在多家科研单位的帮助下,先后繁育出翘嘴鳜“华康1号”和“广清1号”,新品种为鳜鱼养殖户解决了不少问题,受到热烈追捧。
刘灿洪对鳜鱼情有独钟,他认为,推进鳜鱼产业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流通环节的指导和监管,另一方面,苗企要发挥所长,思变进取,不断升级技术手段,保障优质苗种的供应。
鳜鱼选育的两个里程碑
畜牧养殖业出身的刘灿洪,现在已经是一名水产养殖工程师,算算日子,入行已经有30年了。他养过很多鱼,唯对鳜鱼情有独钟。“市场需求大、产业基础深厚,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碰到鳜鱼滞销的情况。”刘灿洪慧眼识鳜鱼,先是开展高产模式的研究,后来做起了苗种繁育工作。
2012年前后,关于“鳜鱼产量低、规格参差、存活率低”的问题引起业界高度关注。为此,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联系了刘灿洪,双方合作开展鳜鱼选育工作。技术团队引进野生良种进行杂交选育,2014年“华康1号”面世。新品种在抗病力和生长速度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年产量仅一千万尾,苗种供应不足。很快,刘灿洪开始了第二个新品种的准备工作。2015年,刘灿洪与珠江水产研究所启动选育工程。“这次选育的深度和力度都非常大,我们还邀请到外国的专家参与实验,加速了实验进程。”为了尽可能放大新品种的优良性能,技术团队建立了102个家系,并将两个品系分开进行选育,降低亲缘关系,避免经多代繁育后出现近缘杂交问题。刘灿洪介绍,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接近尾声,已经在今年年初进行中试,拿了苗的养殖户都赚到钱了,初步估计利润有2~3元/斤。目前,他们已经提交材料,准备申报“广清1号”新品种。
刘灿洪指出,养鳜鱼的人不少,但却很少人去做选育,“别说选育了,连养种鱼都要花费不少钱。”为了选一条好苗,刘灿洪付出了不少精力,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一方面作为企业要好好把握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机会,做点成绩;另一方面,一个好的种苗确实能为养殖户增收,让他们少了很多担心。
良法配良种
在做鳜鱼选育的同时,刘灿洪也在做养殖,他希望将自己摸索的一套养殖方法推广给养殖户,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刘灿洪非常注重养殖环境的改善,他提出,采用微生态技术开展池塘准备工作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技术具体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干塘、晒塘。第二步,消毒,每亩用200~300斤生石灰撒于塘底以杀灭病原微生物,维持pH值在7.5~8.5,此时寄生虫数量较少。第三步,施肥,一般在下生石灰7~10天后根据底泥的肥瘦情况施加300~500斤/亩粪肥,最好使用发酵过的鸭粪或猪粪,然后通过翻耕使得土壤与有机肥均匀混合,翻耕深度以20cm为宜。“肥底后,会看到水色有明显的改变,为蓝绿色,肥度不及格的水为黄色。”刘灿洪补充道。第四步,喷洒土壤改良剂,使有机质分解,增强土壤的还原能力。第五步,调水、解毒。
刘灿洪强调,要改变过去一味消毒用药的思维,以调节水质为主,做到养殖过程全程不投药。那么,水质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该如何处理?对此,刘灿洪采用了微电解水再生技术。他介绍说,微电解池塘水处理系统是一种由铁、碳组成的微电材料。将微电池放置在池塘养殖水体中,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分解氨氮和亚硝酸盐,还原产物硝酸盐是一种可被微生物吸收利用的物质。这样,便可大大提高池塘对污水的自净能力,维持水体的生态稳定。
室外养殖池
做好一条鳜鱼苗
作为一家苗种生产商,刘灿洪深感责任重大。他表示,公司始终坚持发挥自身专业所长,做好一条鳜鱼苗。尤其在广东这个气候温暖的地区,鳜鱼的可孵化时间长达5个多月,苗企占尽先机。他认为,苗种企业要充分利用技术和场地优势,推出更好、更适合市场需要的品种。多关注提纯复壮的技术研究,对于如何降低畸形率和增加开口整齐度等问题,仍需业界共同努力解决。“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做水产养殖的也一样,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改进和提高技术,做好良种供应的本职工作。”在选育出新品种后,苗企要保护好它。为了保种,刘灿洪在基地内还“作了备份”,以备不时之需。
“服务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做好一条鳜鱼苗的基础上,刘灿洪还坚持跟进售后服务,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跟踪服务。他向记者展示了两个微信群,分别是推广群和服务群,顾名思义就是为鳜鱼养殖户提供购买信息和问题解决服务的群。“每个来买鱼苗的人都会进群,现在都有好几百人了。我们会在群上发布购买信息,买家反馈生产情况,还能共同解决一些养殖的问题。”刘灿洪表示,提供一条好苗种只是个开始,后续还要跟踪相关养殖技术的落实,尽量降低偷工减料的情况,这样才能保证产品质量,达到为养殖户增收的最终目标。
流通加工要跟上
结缘鳜鱼三十载,育苗、养鱼、吃鱼,不知不觉间,刘灿洪已经成为资深的鳜鱼“美食家”,他表示,随着苗种质量和养殖技术的提高,鳜鱼变得越来越好吃。然而,现阶段仍有部分地区吃不上鳜鱼,特别是县区一级的人们。刘灿洪认为,这跟流通、加工跟不上有莫大的关系。
受制于鳜鱼的生理特性,长时间暂养或运输后,鳜鱼会出现大量死亡。对此,刘灿洪提议对鳜鱼进行深加工,在现场用液氮进行急速冷冻,可较大限度地保持鳜鱼的鲜味;或者将鳜鱼肉切割起片,制作成真空独立包装的产品。两者均适合长期保存或长途运输,方便销售配送。
目前,清远地区鳜鱼的销售模式一般为:鱼中介到塘头收购成鱼,再将其卖到指定的流通公司。刘灿洪坦言,当地相关的流通公司只有几家,难免会出现定价不合理的问题,希望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随着新品种、新技术的逐步推广,养殖户“选好苗”意识的逐步提高,鳜鱼产业发展稳步向前。刘灿洪期望,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提高对鳜鱼的重视程度,搭建平台,如多举办培训班和建设示范点,助力鳜鱼产业腾飞。
记者:李易珊
美术编辑:周帆
审核:高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