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节对虾“南海1号”“南海2号”
是由中国海产科学研讨院南海海产研讨所
研讨员江世贵及其团队
颠末持续多代群体选育获得的
具有发展速度较快、抗病抗逆性较强、
存活率较高的斑节对虾新品种,
分辨于2011年、2017年
被全国海产原种和良种核定委员会认定为
海产新品种。
▲ 周发林
作为“南海1号”“南海2号”项目组的重要负责人之一,周发林研讨员近日接收《海洋与渔业》记者专访,具体先容了这两个新品种的选育进程和推广利用近况。谈及当下碰到的瓶颈,他指出,“南海1号”“南海2号”苗种求过于供,需进一步优化培苗技巧,扩展种虾出产范围,完美配套养殖模式和“育繁推”系统。
财产成长急需精良新品种
斑节对虾引进我国养殖已有多年,上世纪90年月初成长成我国主要的虾类养殖品种,但之后因为白斑病害的影响,养殖胜利率偏低,再加上南美白对虾的强势突起,斑节对虾在中国的养殖面积急速下滑。
导致斑节对虾病害的身分良多,此中一个主要身分是种质良莠不齐,苗种质量得不到保障。2000年,由南海海产研讨所研讨员江世贵领衔的团队胜利申请了“863”课题,于2003年景功冲破斑节对虾的全人工繁育,并于2005年开启“南海1号”选育研讨。周发林告知记者,在此之前,斑节对虾亲虾重要从野外捕捞,这种亲虾往往携带病毒,并且发展速度参差不齐,开展斑节对虾新品种选育对财产成长意义重年夜。课题组以我国海南三亚、临高、文昌和泰国普吉岛4个野生群体为基本群体,历经6年时光,选育出我国首个斑节对虾快速发展新品种——“南海1号” 。2011年,“南海1号”被全国海产原种和良种核定委员会认定为海产新品种。
科学研讨不克不及止步。2012年,课题组在“南海1号”的基本上,开启“南海2号”的选育研讨。2017年,“南海2号”被全国海产原种和良种核定委员会认定为海产新品种。
最难的是若何获得“最佳组合”
每一个海产新品种的出生都是不易的,要在分歧精良品种间进行杂交,获得新品种后还得进行无数次的实验、审核。周发林坦言,在“南海2号”的选育进程中,最难的是若何获得杂交“最佳组合”。周发林应用课题组的斑节对虾精良品种——“南海1号”、非洲品系、多代杂交保留下来的泰国野生种质资本等分辨进行双双杂交,“获得的杂交新品种,起首要在试验室里实验,然后再放到外界实验,经由过程水泥池测试、水池测试等多个环节,直达到到预想成果。”周发林说,课题组还把杂交新品种带到海南、珠海、台山养殖,测试养殖后果,最后还要邀请相干专家进行审核。
▲ 亲虾
▲ 虾苗
经由过程出产实验发明,以“南海1号”为母本、非洲品系为父本杂交获得的子代最好,也就是“南海2号”。
“南海2号”聚集了
“南海1号”和非洲品系两者的精良特征,
同通俗虾苗比,
“南海2号”存活率高、发展快、
耐氨氮才能强,
效益也比通俗虾高,颇受养殖户青睐。
重要采用土塘养殖模式
“南海1号、南海2号已经对市场开放,但因为育苗量有限,苗种很是紧俏,须要预定。”周发林说。据先容,“南海2号”的育苗基田主要在珠海长丰养殖基地和南海海产研讨所深圳养殖基地,“2018年已经育苗几万万,本年加年夜了育苗力度,截至5月上旬,已经育苗数万万。”周发林流露,“南海2号”比通俗的苗要贵一倍,由于“南海2号”育苗相对难一些;今朝“南海2号”还处于推广价位,今后的价钱还不克不及断定。
据悉,“南海1号”“南海2号”的推广范畴以广东珠三角为主,广西、海南、江苏、浙江也有必定的养殖面积,累计养殖总面积有几十万亩。周发林表现,“南海1号”“南海2号”重要采用土塘养殖模式,可精养、纯养,也可虾蟹混养,自投苗开端养殖2~3个月便可收成,每亩能到达100~500公斤的产量,大要25头/斤。“‘南海2号’在珠海长丰土塘养殖,产量达250~350公斤,守旧估量利润在30%摆布。假如治理适当的话,高位池养殖到达1000公斤/亩的产量是没有题目的,南海所深圳养殖基地就做到了。”周发林告知记者。
开辟珠三角健康生态养殖模式
为响应国度海产养殖绿色成长的请求,江世贵及其团队正尽力开辟珠三角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别的也正测验考试“南海2号”水泥池工场化养殖。“前段时光,内蒙古盐碱水池养出南美白对虾的消息引起业界存眷,斑节对虾是广盐性的品种,也可测验考试在盐碱地养殖。”周发林说。
因为“南海1号”“南海2号”苗种求过于供,养殖范围难以扩展,周发林盼望接下来扩展种虾配套养殖范围,进一步优化培苗技巧,不竭完美配套养殖模式,推进“育繁推”系统联合。据流露,江世贵及其团队正开展其他斑节对虾新品种选育,譬如选育耐氨氮品系、耐粗饲料的品系、低鱼粉饲料品系等。
今朝,“南海1号”“南海2号”养殖户以散户居多,本钱高利润薄。周发林说,“我们倡导恰当密度养殖,固然低密度养殖胜利率高,但也不克不及否认高密度养殖,只要经由过程藻菌调水,做到水池生态均衡,尾水零排放,到达环保请求,也能维护情况,确保产量,确保盈利。”(出处:海洋与渔业杂志 记者:方琼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