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南日报客户端丨况昌勋
塑料,让人又爱又恨。它既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也给地球带来了危害。
3月24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微博发布了一个短片,配文是“减塑风潮席卷全球,看各特大城市如何‘塑战速决’!你的城市‘禁塑’了吗?”
海南人的回答是:禁塑了!3月26日,海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计划从今年4月到11月底在重点行业和场所开展禁塑试点工作,标志着海南全面禁塑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塑战”,其实很难“速决”。限塑、禁塑并非新鲜事,国内外很多地区都实施过,但成功的却不多,“限塑”如一阵风、风过就反弹的现象也是时常发生。那么,海南为何要下定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又如何避免重蹈过去“限塑”覆辙?
这背后是一个深远的考量,也是一场艰难的大考。
一、禁塑之道
3月3日,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禁塑工作。这一天,海南疫情防控持续向好,省政府工作进入常态化模式。禁塑工作成为疫情以来除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之外省政府研究的第一件事。可见海南对禁塑工作的重视程度。
提起禁塑,毋庸置疑最直接、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塑料制品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如果做一次街访,不少人或许都能细数得出:“每个塑料袋的自然分解需要200年以上”“会污染周围的土地和水质”“废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影响农作物生长”“大量的海鱼、海鸟误食塑料而死亡”“塑料‘寄生’在盐和水产品等食品中,危害人类健康”……
海南是靠生态环境吃饭的。习近平总书记就用通俗易懂的话指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所谓“最大本钱”,就是指一个地方发展可以凭借依靠的、最具竞争力的条件和资源,海南没有保护好生态环境就等于丧失了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支持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中央12号文件则直接点到禁塑一事。
3月5日,在海口市龙华区宜欣城,市民自带购物袋结算超市购买商品。海南日报记者李天平 摄
海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呵护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着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并且将其落实到包括全面禁塑、清洁能源汽车、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装配式建筑等标志性项目之中。
那么,省委、省政府为何在众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中将全面禁塑作为标志性项目呢?一方面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另一方面,对于海南来讲,全面禁塑还有特别的必要性。塑料制品最大的危害是影响海洋环境,不仅影响海洋水质,还会导致海洋生物的死亡。而海南是海洋大省、管辖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海洋为海南提供了降水、食品和经贸之路。可以说,海南禁塑工作不走在全国前列,就对不起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大海。
禁塑,除了生态的考量,海南也瞄准了一个商机。
提出禁塑,老百姓经常会问替代产品哪里来。这一问,内藏商机:禁塑为替代品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特别是限塑、禁塑正在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成为一股潮流,这个商机和市场潜力可谓巨大。海南省政府就提出,立足省内需求、面向全球市场,要把禁塑看成是产业升级、新产业发展的机会。
也就是说,海南推进全面禁塑的另一目标,在于替代品产业的发展。3月11日,《海南省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印发实施,计划着眼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依托海南自贸港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技术先进的行业内企业落地,争取把海南建成全球标杆意义的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
生态、经济,这两个重要考量,就是海南的禁塑之道。
二、禁塑之难
如果问塑料是否有害,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但是当问起是否不用塑料,很多人就犹豫了。
禁塑虽然能带来明显的好处,可是禁塑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目前全球60多个国家出台了限塑或禁塑政策,但是做得非常成功的并不多。海南走过的历程,也从侧面说明了限塑禁塑之难。
中国于2007年颁发限塑令,决定从2008年6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之后,海南积极跟进,在全国第一个为限塑立法,出台了《海南经济特区限制生产运输销售储存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禁塑的范围、标准、罚则均高于国家要求。
3月5日,在海口市龙华区宜欣城,市民拉着购物车满载商品回家。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海南“限塑”之初,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2009年海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调研,超市有偿使用的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20%至50%,垃圾场塑料袋明显减少,数量减少两成以上。然而,在限塑规定实施十年后的今天,“限塑令”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塑料“攻城略地”,进入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角角落落,特别是快递、外卖等新业态发展,塑料制品消耗量快速攀升。一项数据显示,2017年海南每天一次性塑料袋的数量,比限塑规定实施前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度增加,从110万个增长到320万个。
历史的教训与经验一样十分珍贵。此次全面禁塑正式启动之前,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就对限塑规定贯彻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为此次全面禁塑提供了宝贵的建议:法规必须具备可操作性、监管措施必须到位、替代品供应必须形成良性循环链条、全社会参与度必须提高。
禁塑,是一场触及习惯、触及利益的较量,也是一场关乎社会治理、生产生活的改革。
对于个人而言,这一次次“随手”的选择,是选“眼前的便利”还是选“远处的生态”,是选“今天的习惯”还是“明天的生存”。
对于政府而言,如何做到令行禁止、如何让处罚更有力度、如何做到长效监管、如何堵住岛外输入、如何优化替代品供应、如何进行塑料废弃物回收、如何调动全民参与……都一一摆在案前,需要解决。
三、禁塑之策
禁塑之难,决定了要做成功,不仅需要坚定的决心,也需要实施的策略。此次海南开展全面禁塑,在充分评估难度、汲取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
我们可以看一看海南全面禁塑时间轴:
2018年4月发布的中央12号文件、 2019年5月发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2017年9月召开的省委七届二次全会等,对“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进行了部署。
2019年2月16日,海南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发布《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标志着海南禁塑工作全面启动。
2019年12月31日,海南省六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这是国内第一部省级出台的专项禁塑地方法规。
2020年3月,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第一批)》;省工信厅印发了《海南省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
2020年4月到11月底,在重点行业和场所开展禁塑试点工作。
2020年12月1日,《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正式实施。
海口一连锁店里出售的环保布袋。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梳理来看,海南全面禁塑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8年4月中央12号文正式提出到2020年3月底,是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做法律、标准、执法体系、替代品保障供应等方面的准备;第二阶段,从2020年4月开始到今年11月底,是试点阶段,通过对重点行业、场所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两种试行禁塑。第三阶段,从2020年12月1日起到2025年,是禁塑《规定》开始正式实施的阶段,同时不断扩大禁塑名录范围,直至基本全覆盖。
可以发现,每一阶段时间间隔并不短,特别是前期准备阶段用时近两年,这不是海南效率慢,而是给予充分的时间确保做充分的准备,不急不躁、把握好节奏步骤,防止匆忙上马、基础不扎实,防止发生返工、反弹等现象。
每走一步,海南都可谓非常谨慎、非常扎实。每一份文件出台之前,都通过公开征求意见、网上问卷调查、定向问卷调查、听证会、专家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多次征集各界意见。并且向商品零售店、街边小饭店(快餐店)、大中型连锁超市、农贸市场等发放定向问卷调查,了解全面实施的社会基础。
海口的一座24小时智能垃圾回收站,市民通过手机就可实现垃圾回收。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细心的人可以发现,海南禁塑不是一下子全面铺开,而是安排了8个月时间来试点。这一目的就是,对禁塑各项措施及替代品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估,为禁塑法规正式实施积累实践经验,起着“摸着石头过河”的作用,可以通过试点检验禁塑工作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完善。
禁塑实施范围,也采取了先易后难、积极稳妥的原则。海南实行分批发布禁塑目录,第一批选择了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餐具等两大类10个小类,后续将对名录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估论证,及时对名录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实际情况变化,实现分批分阶段全面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政策目标。
面对禁塑之难,海南省委、省政府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也做了充分的工作准备。海南即将进入试点阶段,并向正式实施阶段迈进,未来全面禁塑之路,仍然需要坚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做到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