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之光
“小朱书店今天开门了吗?”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沪上众多书迷牵挂着塘桥蓝村路、东方路交界,仍处于闭店状态的那一间小小书店。
从“蜗居地下”到“窗明几净”;从“颠沛流离”到“引为座上宾”;从被“扫地出门”到在塘桥23个居民区“开城拓地”……号称沪上最大民营旧书店的小朱书店,转眼间已在浦东扎根十年。在小朱书店店主朱凤涛看来,浦东不仅是他成就事业的福地,更是助他实现梦想的地方。
地铁书店名声鹊起
“小朱老板”与浦东的缘分,还得回到2010年。当年下半年,朱凤涛在地铁4号线塘桥站地下广场盘下一间大约140平方米的商铺,这就是小朱书店。
1996年,上海图书公司在地铁1号线徐家汇站开设第一家地铁书店,年近不惑的朱凤涛被选派为负责人。
随后十几年时光,朱凤涛在人民广场、陕西南路等地铁站内,先后经营了20多家书店。随着市场变化,以及租金上涨、业态调整等原因,这些店先后闭门歇业。“能在塘桥开地铁书店,是因为商铺市口不好,租金便宜。”朱凤涛感慨道。
朱凤涛检讨此前失败的经历,小朱书店重新聚焦旧书品类,力求差异化经营。“许多人不理解:现在新书都没人看,谁还看旧书?但我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很快,越来越多的爱书人慕名而来,在这家地铁书店里满载而归,“上海最大民营旧书店”的名号不胫而走。小朱书店虽非“日进斗金”,却也生存无虞。但短短一年后,相似的一幕又出现了:地下广场将重新装修出租,到时候的租金就不是朱凤涛所能承受的了。
“小朱书店将倾!上海最大民营旧书店就要关门了!”爱书人通过网络呼吁,为他们喜爱的“小朱老板”寻找一席之地,也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沉浸“故纸堆”30余载的朱凤涛,第一次惊叹于网络的能量。令他惊喜的是,浦东及时伸出了援手,助小朱书店从地下走向地面,最终“重见天日”。
浦东发光 全国扬名
2011年12月3日,塘桥地铁站内的小朱书店正式歇业。朱凤涛“待业”的时间并不久,当时浦东新区文广局得知消息后,即通过文化产业促进中心调查协调,由塘桥街道立项,将“小朱书店”作为文化品牌项目引进社区,原有的数万册图书运抵街道安排的仓库内安置。
2012年4月19日,塘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位于蓝村路的一面大门敞开,一个眯眼笑的“小猪”头像印在门楣上——搬到新家的小朱书店重新启动试运营。门店虽然略小于从前,却窗明几净。街坊邻里争相入内,老书友们也闻讯回归。
“‘419’是个好日子。书要旧,书要救。”说起上海话,朱凤涛变成一个健谈的人。读者看书、买书之余,也很爱和“小朱老板”聊天。在新店开张的日子里,朱凤涛的衣着,依旧是老旧的棉服,戴上磨得锃亮的袖套,那是旧时国营书店店员的习惯。为此,他也少不了被读者打趣:“你更像是一个卖水产的。”塘桥街道也关心着小朱书店的运营状况,相关负责人曾来到店里,询问朱凤涛还有哪些困难。
小朱书店坚持公益性,一方面书籍大多为10元以下;另一方面也承担着社区旧书回购业务,拿出一部分盈利反哺社区。2013年4月19日至23日的5天里,小朱书店举行搬到新址后的首个周年庆活动,在平日的低价基础上再让利,组织读书会、以书换书,还向居委会图书馆、农民工小学等捐赠了数千册图书。
2015年6月,当时的国家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来到浦东调研,走进了塘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当年的第二届中国文化馆年会上,塘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获评“2015年全国优秀文化站”,并成为本市唯一一家获奖单位。
播撒书香 青春无悔
2017年9月4日,首届“小朱书店旧书节”在地铁4号线蓝村路站外举行,朱凤涛提供万册旧书,免费任客挑选。他还加上了一条友情提示:“朋友,这些书您拿回去看完后,请把书带回来,让您身边的书友阅读。”
原来,朱凤涛一直坚信着旧书不是废纸,需要在循环周转中持续发挥利用价值。很早之前,他就在店门口设置了两个专柜,柜中书让路过的行人免费自取,看完后自行归还。后来,他发现有人一下子拿走十几、二十几本书,这明显是短期内看不完的量,关键还是“有去无回”。于是他开动脑筋,贴上“一元爱心书漂流”的告示,用小小的门槛,换来大大的成效。
2018年4月,小朱书店与塘桥社区的23个居委会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开设借阅点并进行图书配送工作。有的居委拿出了需求清单:医疗保健、编织、人物传记、推理悬疑小说、专业知识书籍各5册,儿童读物20册……而对于未列清单的居委,朱凤涛则以丰富经验代为选书:“除了经典文学作品,保健、菜谱、编织等生活类书籍可以多选一些。”
“网络对图书行业的冲击越来越大,但对我来说,并没有多少影响,爱书人还是会来我这里。”朱凤涛的事业被网络拯救后,他也从一名网络的门外汉,转变为智能手机达人。他在店门口贴上二维码,读者可扫码加其微信,他借朋友圈会书友,宣传店内的优惠与公益活动。在全国各地书友的牵线搭桥下,朱凤涛将一捆捆旧书,捐助给需要的人。在书店闭店的3个月里,朱凤涛并没有闲着,通过朋友圈分享藏书。
朱凤涛笑道,“这辈子我没赚多少钱,赚到的就是30万册旧书。”爽朗笑声背后,昔日青春洋溢的“小朱”,早已变作头发花白的“老朱”。朱凤涛说,他退休后,如果儿子不愿意接班,就把30万册旧书捐给国家。
朱凤涛还有一个愿望。他希望利用收藏,建设一个上海主题资料馆:“让更多人了解上海文化,了解浦东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