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西桂林的兴坪古镇,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逆水行舟上桂林,落帆顺流下广州”,从小镇出发,沿漓江,上通桂林、湖南,连接中原,下达梧州、广东,直抵海外。
因水而兴的兴坪古镇,历史上一直是商贾云集,百业兴旺的繁华之地。如今的兴坪古镇,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风貌,明代的老屋,清朝的戏台,老街深巷中,古镇人世代繁衍,延续着古老的传统,安享着岁月的宁静。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漓江上的渔火星星点点,历经岁月的洗礼,这片山水美丽依然,遵循着古老的生存智慧,世代守望着这片山水的兴坪人,成为了这里最美的风景。
漓江春来早,渔民黄星月提着一篮子鸡、肉、水果来到江边。正月刚过,依照兴坪渔家的习俗,渔民要封网上岸,两个月内不准下河捕捞,渔民们相信,河流是有生命的,也是有神灵的,人们不能无节制地索取,否则河神就会发怒,来年将会惩罚人们的贪婪。
兴坪镇居民黄老伯说“多烧点香,河神保佑。”多烧点香,河神保佑,祭以美食,敬以美酒,古老的祭河仪式寄托着渔民内心的良好祈愿。
漓江上有句老话叫做“近水三尺姓黄”,说的是自古以来,三百里漓江上,打鱼人大都是黄姓人家。他们有个传统,有个祖训,叫作打鱼的时候“三不打”,春天的时候不打,旋子(产卵)不打,还有小鱼不打。春天的时候,因为鱼都在孕子。对漓江上的黄家人来说,“三不打”的祖训已经坚守了500多年。
相传,元末明初,黄氏祖先带领族人,从福建邵武地区迁移到漓江一带,以捕鱼为生。靠着漓江里丰饶的水产,家族得以安居乐业,发展壮大。族人多了,无节制的捕捞让江中的鱼越来越少,到了后来,以水为生的黄家人守着一汪江水,却吃不上一顿饱饭,这样的情景让黄冬进忧心忡忡。
有一天,黄冬进对子孙们说,他夜里得到河神托梦,要想子孙后代有鱼可吃,就不能胡打滥捕,由此便定下了“三不打”的规矩。之后,黄冬进还对渔网网眼大小,下网时间,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依照黄氏族规,清顺治六年,桂林官府把黄氏家规确定为漓江捕鱼的行规,要求漓江上所有渔家,必须代代相传,严格遵守。
兴坪镇居民黄老伯说“祖祖辈辈在漓江,生我们的是父母,养大我们的是漓江。所以我们对漓江是很有敬畏之心,对它来说,怀有深刻的感情的。”祭过河神,封网上岸之前,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黄星月还要把一批幼鱼放流江中,以期漓江连年有鱼,水育众生。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受周边环境和人口增长的影响,漓江的鱼类资源不断减少,为了给后世子孙留下生存的机会,兴坪的许多渔民主动放弃了这份营生,绑起了自己的鸬鹚,回到了岸上。渔民们为漓江的生态保护付出了代价。
而大自然的回馈也是慷慨的,没过多久,“鸟飞青山,鱼翔江中”的美景又重回漓江,游客一天比一天多。曾经上岸的渔民们,带着自己的鸬鹚又下了水,只不过这次他们不再捕鱼,而是成为了模特,在游客的镜头中,他们是漓江最美的风景。
古人讲“但余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我们中国人凡事都喜欢想着孙子辈,儿孙辈,子子孙孙传下去这么一个概念。所以一个家族在一个地方生活下来,他就会想到,这个地方能不能给他的子孙传下去。所以他一定会很朴素地考虑跟自然的关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