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地方,考古学家们在这里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古城遗址,它来自于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有50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国最大的史前古城遗址之一,它也被称作“中华第一城”,这里就是著名的良渚古城。
说起来,良渚古城中最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点是,这里拥有着世界上最早的水坝,同时,它也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和我们熟悉的“都江堰”相比,提前了数千年的时间。
世界最早的水利系统
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有什么作用呢?研究者表示,这个水利系统是围绕着良渚古城而建造的,主要的作用是用来防洪、用水、运输和灌溉等等,当然,一个良好的水利系统,也是良渚古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的出现也让良渚古城成为了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会有一个疑问:为何要建造水坝呢?我们都知道,水,特别是淡水资源在人类演化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1万年之前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期,开启了第一次农业革命,这让人类对于淡水资源的需求量就更大了。
这一点,其实从自古以来人类都是沿河流、湖泊等地方定居就可以看出,因为这些地方相对来说资源更加丰富,也可以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好。
不过,并不是所有地方的人都可以不为淡水资源缺乏而感到担心,因为地域、地势等分布不同,这就导致一些地方可能水资源太多而发生洪涝现象,而另一些地方则因为可利用的水资源太少而出现干旱缺水的情况,因此,聪明的古人就想到了兴修水利工程,因为这样可以尽量让更多人不为“水”而发愁。
其实,提到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我国的三峡大坝,它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从1994年正式动工开始,一直到2006年修建完毕,可以说工程量巨大,当然,它带来的价值也是非常大的。
和我们上文中提到过的一样,三峡大坝建成后,它成为了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同时也承担着防洪抗旱、南水北调、供水灌溉、能源发电、水产养殖、航运旅游等多项工作,可以说它的存在,造福了很多老百姓。
其实除了三峡大坝之外,我国的水坝非常多,而且一直到今天为止,我国的水坝工程也是不间断的,总会有新的水坝在修建。
作为基础建设的一部分,我国似乎是是世界上最喜欢修建水坝的国家了,目前我国仍然在修建中,或者是还没有投入使用的水坝就有锦屏一级水电站大坝、白鹤滩大坝、双江口大坝等等,而且在我国西部,未来还有一大波水坝等待被开发建设。
不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虽然我国非常喜欢建设水坝,但是美国却恰恰相反,如今美国已将拆除了超过1600个水坝,那么,为何我国在不停的修建,而美国则在不停的拆除呢?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超1600座大坝被美国拆除
对于为何美国要不停拆除水坝,很多媒体都给出了比较“高大上”的解答,简单来说,就是美国注重生态保护,不希望让水坝的出现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因为如今因为人类修建水坝的影响,已经导致很多物种濒临灭绝了。
为了让自己的说法更加有信服力,很多美国媒体还搬出了很多法律,比方说美国的《自然与风景河流法案》和《国家环境政策法》等等,表示美国拆除水坝,的确是从大环境出发,希望可以更好地去保护生态环境。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先让我们看看美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拆除水坝的,根据资料显示,美国最早拆除水坝,是从1912年开始,一直到今天,一共拆除了1600多座水坝,不过,这些水坝可并不包含世界有名的美国水坝,比方说罗斯福水坝、格伦峡大坝等。
那么,既然这些效益价值很高的水坝没有被拆除,美国都拆除的水坝是什么类型的呢?难道真的是与破坏生态环境有关吗?
事实上,美国媒体不过是在美化罢了,美国拆除的大坝基本上都是年久失修的,而且很多夺食私人水坝,这些水坝由于本身建造就有问题,所以已经都不再具有运营价值了,如果继续留存,不仅不会带来任何效益,同时还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所以,美国拆除的这1600多座水坝,事实上都是已经没有任何价值的了,这些水坝如果不拆除,那么就会变成“定时炸弹”,因此,美国才会这么热衷于拆除水坝,并不是因为想要保护环境、维系生态平衡,将河流还给大自然。
说白了,美国拆除水坝,完全是从自己的利益方面来衡量,比方说在今年5月份的时候,由于连日的大雨导致河里水位上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的两座水坝发生了溃坝事故,上万人紧急撤离,这两座水坝都是拥有百年历史的水坝,由此可见,它们很快也会加入被拆除的名单之中了。
所以说,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到媒体报道的时候,还是需要多看看相关资料,以此来判断内容的真伪,拿美国拆除水坝、中国修建水坝来说,如果报道的时候一味是从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面入手,那么,自然也就会给人一种错误的引导:认为美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拆除了水坝,而中国则出于利益不管生态是否被破坏掉。
当然,未来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包括世界上其它国家,哪怕是贫困落后的非洲国家,也都会继续兴修水坝,不过,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未来的水坝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都会逐渐减到最小化,让人类可以真正做到和大自然和平行处。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