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徐靓丽
近3000亩的虾蟹轮养基地等致富增收产业;1.5公里的水泥主干路拓宽了一倍;全村3个村民小组都通了路灯;抗旱泵站建了起来,灌溉沟渠也都进行了疏挖硬化……武汉市蔡甸区消泗乡洪河村6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5年,该村113户487人,贫困人口有13户41人。武汉市民防办、武汉公交集团抽调得力干将组成驻村扶贫工作队,坚守在洪河村精准扶贫攻坚最前线,2017年底,洪河村实现整村脱贫,全村13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销号。2020年,洪河村的村集体收入达到了24.68万元。
打造水产养殖基地
“没有产业发展,就没有收入保障,扶贫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洪河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市民防办干部刘经纬说。
2016年11月,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全力帮助和协调下,洪河村成功引进了一家水产公司,整体流转了村民土地2998亩,建成虾蟹轮养基地,并优先吸收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洪河村村民在基地打工。基地给予村民的土地流转收入,按每3年调增一次的模式进行。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洪河村村民,不仅每年有了至少数千元的土地流转收入,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
“2017年到2019年,我家流转的7亩田地每年都有7000元的流转收入。今年起的3年里,每年的流转收入增加至7350元。”47岁的曹士厚说,此前,他自己因病干不了重活,一家人生活较困难。2017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联系下,他和妻子到距离消泗乡不远的武汉经开区(汉南区)纱帽街的企业打工,夫妻俩目前每月工资收入共计五、六千元。“目前读大学的儿子,每个学期也都享受有国家的助学补助。”曹士厚说,这几年来,他们家的日子真的是越过越有奔头。
除了特色水产养殖基地,经过谋划,2016年村集体的216亩废弃鱼池进行了水、电、路等硬件基础设施的全面提档升级、改造,并在当年成功对外流转。2017年,通过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以及自筹扶贫资金的投入,驻村扶贫工作队将村集体原有的200平方米的废弃粮库改造成了一座冷库,有效解决了村里蔬菜基地的蔬菜、虾蟹轮养基地的水产品等的冷冻、保鲜问题。
“可以说,驻村扶贫工作队做到了精准盘活土地、闲置房屋等资源,下足了绣花功夫,做实了精准文章,让我们村和村里的贫困户做到了脱真贫、真脱贫。”洪河村村支书曹士学说。据悉,包括鱼池和冷库的对外出租等在内,2020年,洪河村的村集体收入达到了24.68万元。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洪河村村民的房屋都是沿着通顺河河堤一字排开而建,村民房屋前是一条全长1.5公里的水泥路,这条水泥路也是村湾的主干道。此前,这条水泥路宽约3米。目前这条水泥路正在进行绿化,拓宽工作此前刚刚完成。
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公交集团四公司党工部副部长马作兵介绍,村里这条水泥路平均拓宽了约4米。除了道路基础设施变好,洪河村全村3个村民小组也都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路灯总计72盏。“现在晚上湾里都是通亮,再不用像以前那样摸黑出门了。”村民甘师洪感叹。据悉,每一盏灯的安装位置,都是驻村扶贫工作队根据村里的人口分布、地理位置等,充分征求村民的意见确定的。
2017年,驻村扶贫工作队还在洪河村启动了视频监控安装工程,在村里主要路段和出入口,总计安装了16个视频监控探头。“村里都有了视频监控覆盖,这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曹士厚说,驻村扶贫工作队的这一惠民帮扶,让村民们有了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
为切实提高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给村民提供一个集中的文化健身场所,2018年,驻村扶贫工作队筹划并新建了一个500平方米的“洪河广场”。“洪河广场”上下两层,地面一层上设有乒乓球台、座椅等,地下一层是车库,可供村民免费停放、摆放农用车辆、机具等。“天气晴好时,村民们都喜欢到广场上来一起下下象棋、打打乒乓球、跳跳舞、聊聊天。”马作兵说。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