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记者 周月光
如何打赢南繁水产种业翻身仗?3月22日下午,在2021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全国水产南繁种业发展分论坛上,与会嘉宾纷纷建言献策,建议构建南繁水产种业“政、产、学、研”新机制,推动南繁水产种业做大做强,迎来南繁水产种业发展的春天。
海南发展水产苗种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水产种业资源的宝库,在国家水产育制种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海南优质水产苗种持续供应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全国水产品物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南繁水产种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还存在育种企业弱小、育种科研人才不足、育种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石斑鱼分会副秘书长黄春仁说,南繁水产种业发展空间很大,建议尽快成立南繁水产工作领导小组,构建“政、产、学、研”新机制,研究水产种业发展途径、南繁水产基地建设内容、完善水产种业体系和运行机制等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让水产种业享受到南繁科技服务平台、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鱼类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说,打赢水产种业翻身仗,提高水产育种核心竞争力,关键是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发挥主导作用,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但是,当前水产育种企业普遍存在科研人才不足的现象,因此,要创新“政、产、学、研”新机制,为科研人才进入企业创造积极条件,使育种企业在繁种、推广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据介绍,为构建南繁水产种业“政、产、学、研”新机制,我省已经将水产育种纳入南繁硅谷规划,南繁科技城建设把水产育种机构纳入其中,正在谋划建设南繁水产育种产业园,占地300亩、投资近2亿元的“陵水水产南繁苗种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着眼打赢南繁水产种业翻身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刘忠松说,我省将重点统筹推动五方面工作:一是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普查全省重点海区、水域水产种质资源,开展水产种质资源鉴定和新种质创制,建成渔业种质资源库,完善现有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功能,健全种质资源保存登记利用体系;二是开展种业创新攻关工作,启动实施国家核心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开展重点品种培育联合攻关,加强种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三是开展种苗基地提升工作,持续推进一批国家级及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建设,加强苗种扩繁基地建设,扩大优良品种生产能力;四是开展种业企业扶优行动,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领军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五是开展种业市场净化行动,严格水产苗种监管,规范苗种生产经营许可审批和进出口审批。(海南日报三亚3月22日电)
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
海南是发展水产种业的天堂
海南日报三亚3月22日电 (记者徐慧玲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谭琦)“海南是发展水产种业的天堂,在全国水产育种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3月22日,2021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院长包振民以《“十四五”我国水产种业技术与工程的攻坚之路》为题,分享了水产育种经验和对“南繁硅谷”建设中水产种业发展的建议。
包振民长期从事探索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工作,为我国水产种业的发展模式做出重要贡献。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包振民说,“南繁硅谷”的建设是海南的机遇,也是育种家的机会。目前包振民正在海南推进“两个鱼、一个虾”(金昌鱼、东星斑和南美白磷虾)的分子育种工作,并已基本建立水产育种的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体系。
“好的品种是专门化的,这就要求我们水产育种的技术要不断更新,为水产业提供相应的良种。”包振民认为,目前国内水产业中,海外品种占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仍然缺乏类似三文鱼这样的重大品种,靠一条鱼就能支撑起一个产业,这就需要科研人员不断地攻克水产育种的难题。
2019年11月9日,包振民任职的中国海洋大学正式入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2020年9月7日,中国海洋大学首批174名海南专项研究生整建制入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重点围绕着水产南繁育种开展研究。“我们还在研究院里设立了热带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开发与种业工程实验室,已经招收了30多名研究生。”包振民透露,目前该实验室正在开展分子育种研究,主要针对“两个鱼、一个虾”。“水产育种工作是很难完成的,繁育一代需要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海南可以加快育种的进程。”包振民在海南的研究已经获得阶段性进展,已经基本建立水产育种的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体系,围绕着生长体色、抗病等方面开展了2至3代的选育。
“‘南繁硅谷’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产学研的整体带动以及金融、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等领域融合发展提供支撑。”包振民认为,海南可以利用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相关政策,在机制、体制、金融、法规、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创新,助力加快“南繁硅谷”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
人才与科研平台对海南种业至关重要
海南日报三亚3月22日电 (记者 梁君穷)“一个是人才,一个是要补齐科研平台的短板,这两方面对海南种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三亚参加2021生命科学前沿与种子创新高峰论坛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南要补齐科研平台的短板吸引更多的人才,引领中国种子创新走向新的发展领域,目前正在建设的崖州湾科技城将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在论坛上,种康作了主题为“水稻耐寒分子网络解析与设计潜力”的报告,水稻起源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对温度十分敏感,温度是限制水稻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倒春寒”会严重伤害早籼稻幼苗存活,孕穗期极端气候造成结实率下降,为解决这些问题,帮助水稻更好地适应低温环境,种康提出,解析水稻感知、转导和应答低温信号的分子网络,是培育耐寒稳产新品种的有效途径。
种康表示,耐寒性在水稻种植中是非常重要的生产性问题,他希望通过对该机制的研究,培育出一些耐受低温的品种。“如果这个品种在海南或者南方种植,遇到突然的低温天气,产量也不会受到影响。” 种康说,在近年研究中,他和团队在耐寒性的水稻品种培育已取得了新突破。
种康认为,三亚作为国家重要的南繁育种基地,具有温热资源,可以加快育种速度,扩大选择空间,加快“卡脖子”问题的解决。如今依托海南自贸港建设,海南的政策优势十分明显,对海南在科技创新上,特别是种业创新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希望海南建设与种子相关的科研实验室或平台,引领中国甚至世界在种子创新领域上取得更多成就。
但如今许多科研机构与科学家还没有常态化进驻海南,海南如何吸引更多育种科学家与科研机构落户海南?种康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种子研发是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需要许多基础研究的支撑,温热的气候资源与政策环境只是其中的一些方面,科研工作者更需要一个完备的研究平台。因此,海南应该注重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搭建专业的研究平台,相信海南在种子创新上一定能作出不一样的成绩。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