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浩翀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魏武帝曹孟德的一句诗,让酒在诗里的地位陡然升华,也让其后的诗人竞相效仿。在古诗里,酒字几乎随处可见,他们愁也喝,苦也喝,笑也喝,哭也喝,可见古人嗜酒成风,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嗜酒如命。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醉侯”刘伶,就是一个把酒置于生命之上的人。他时常坐着鹿车,车上拉着一车酒,一路走一路喝,还让仆人扛着锄头跟在后面,说是随时喝死就地埋了就行。
与他同为竹林七贤的阮籍和嵇康,一样是既有才情又嗜酒如命的名士。阮籍为了能喝到储存在步兵营内的美酒,不惜去兵营当一名校尉,从此日日美酒相伴,常常不亦乐乎,被后世称为“阮步兵”。他的好友嵇康,在酒后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看到喜欢的人就以黑眼相看,而看到讨厌的人则以白眼相向,被冠以“青白眼”。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中名士。胡适曾作过一首诗:“先生作诗自嘲讽,笑指屋外五竹柳。看你风里尽低昂,这样腰枝我无有。”虽是调侃之意,却也把陶渊明爱酒的神情写的惟妙惟肖。
魏晋时期的名士大都淡泊名利,放荡不羁,但与酒的亲近,却是不争的事实。以至于后来各个朝代的诗人也都延续了这种习性,字里行间,酒字出现的次数多不胜数。
初唐文坛四杰之首的王勃,那篇才华横溢,读罢令人叹为观止的《滕王阁序》,便是在一次宴席的酒后一挥而就,从而也让王勃早逝的生命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还有以“诗狂”著称的贺知章,被杜甫在《饮中八仙歌》排在第一位。贺知章在长安初见李白,惊为天人,不惜解下御赐的金龟来请李白喝酒,也让同样爱酒如命的李白感动不已。
至于那位令李白都崇拜不已的孟夫子,虽然一生布衣,可依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终日以酒作乐,甚至在生了背疽,医生严禁喝酒吃肉的情况下,因为好友王昌龄的到来,依然大快朵颐,最终毒发身亡,真可谓不惜性命只爱酒的典型。
李太白自己,“诗仙”“酒仙”双王加冕,自然也不是浪得虚名。在他的作品里酒字随处可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不但爱喝,而且能喝,没钱了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把宝马和貂裘都换了酒也毫不在乎。《月下独酌》的李白,在找不到酒友的时候,对着月亮,对着自己的影子也要攒一个酒局,喝一个不亦乐乎,当真不愧他“酒仙”的称谓。
而他的小迷弟杜甫,虽然一生穷困潦倒,却也是不可一日无酒。“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没钱当衣服也要喝酒,再不然就欠账喝。“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喝不起清酒就喝浊酒,这就是真实的诗圣杜甫。
到了清代,“鉴湖女侠”秋瑾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她的《对酒》一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虽是借酒言志,依旧豪气干云,令人心生敬畏。
从古到今,诗里的酒数之不尽。诗是才情,酒是豪气,当才情与豪气相遇,便成就了经典。余光中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想来李白吐的不仅仅是诗,至少还有一半的酒。
一部诗歌史,半篇酒文化。我们徜徉在古诗里,感受着醇香的酒气,慨叹着诗酒文化的厚重。